育碧CEO在股东大会上为《刺客信条:暗影》采用非洲武士主角的争议辩护,强调游戏旨在呈现真实历史人物的英雄旅程,并拒绝将其定义为“ woke”(觉醒文化)的产物。
游戏不仅是娱乐,更是一面映照时代价值观的镜子。当育碧首席执行官在股东大会上被质问《刺客信条:暗影》是否“被唤醒”时,一场关于创作自由、历史真实性与文化包容性的辩论已悄然超越游戏本身,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化注脚。
2025年7月,育碧首席执行官伊夫·吉勒莫特站在股东大会的演讲台前,面对着一个看似与财务会议格格不入的问题:“《刺客信条:暗影》是否‘被唤醒’了?”这位自称长期投资者的股东直言不讳,质疑游戏中使用非洲武士弥助作为主角以及与跨性别角色发展恋情的设定是“大胆的选择”,甚至将育碧的声誉恶化归咎于“左翼政治议程”。
吉勒莫特的回应冷静而坚定:“我们只是希望展示具有英雄旅程的角色。”他补充道,“弥助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团队决定讲述他的故事。”这句简单的解释背后,却承载着游戏产业与当代文化浪潮碰撞的复杂叙事。
历史与虚构的边界:《暗影》的争议核心
《刺客信条:暗影》以16世纪日本战国时代为背景,采用双主角设计——忍者直江与武士弥助。后者尤其引发争议:弥助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非洲人,曾服务于战国大名织田信长。但游戏中对其身份的演绎——尤其是与跨性别角色的互动——被部分玩家批评为“违背历史”。
然而,育碧始终强调《刺客信条》系列的核心在于“基于历史的虚构叙事”。正如历史学家理查德·怀特所言:“所有历史都是选择性的叙事。”游戏并非历史教科书,而是一种艺术表达。弥助的故事本身在日本史料中仅有零星记载,这反而为创作留下了空间。育碧的选择,本质上是对历史边缘人物的一种挖掘与重构,而非对历史的篡改。
“唤醒”之争:游戏行业的身份政治战场
“Woke”(唤醒)一词源自美国非裔民权运动,原指对社会不公的觉醒意识,如今却成为文化战争中充满争议的标签。当投资者以“是否唤醒”质问吉勒莫特时,其背后实则是全球范围内关于文化产品应否承载进步价值观的论战。
支持者认为,游戏作为大众文化产品,有责任推动包容性与多元叙事;反对者则批评这是一种“政治正确”的过度扩张。但值得注意的是,《刺客信条:暗影》在争议中仍取得了商业成功——成为系列销量第二的作品,仅次于《英灵殿》。这或许证明,多数玩家更关注游戏品质而非意识形态之争。
育碧的困局:在商业与价值观之间平衡
育碧近年屡陷争议漩涡:从《暗影》的“唤醒”指控,到本月稍早因修改最终用户许可协议(EULA)要求用户销毁离线游戏副本而引发的批评。这些事件折射出游戏厂商在当代社会中的艰难定位——既要满足全球市场的多元期待,又要维护创作自由与企业声誉。
吉勒莫特在股东大会上的回应,可视为育碧的官方立场:不主动卷入文化战争,但坚持叙事多元性。这种策略看似中立,实则需要极高的平衡艺术。正如分析师莎拉·科尔伯特指出:“游戏公司如今不得不同时扮演内容创作者、文化调解者和社会议题响应者的角色。”
超越争议:游戏作为文化对话的媒介
《刺客信条:暗影》的争议最终超越了“是否唤醒”的二元辩论,触及一个更根本的问题:谁有权讲述历史? 传统上,历史叙事常由主流群体主导,而游戏这类大众媒介正逐渐成为边缘群体发声的渠道。
弥助作为日本历史上罕见的非裔武士,其故事本身就是对“单一历史叙事”的挑战。育碧的选择,无论动机如何,客观上拓宽了历史叙事的边界。正如玩家@HistoryGamer在社交媒体上的评论:“如果你能接受刺客兄弟会与圣殿骑士的虚构斗争,为何不能接受一个非洲武士的英雄旅程?”
股东大会的插曲最终落幕,但《刺客信条:暗影》的争议仍将持续。育碧宣布将于今年秋季发布“淡路之爪”DLC,为弥助和直江增添新故事线——这既是商业策略,亦是对叙事初心的坚持。
在游戏与现实交织的时代,每一款作品都不再仅是娱乐产品,而是文化价值观的载体。《刺客信条:暗影》或许从未试图“唤醒”谁,但它无疑提醒了我们:历史从未只有一个版本,英雄的旅程也不应只有一种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