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是一部诞生于抗战时期的经典音乐作品,以黄河为象征,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和爱国情怀,至今仍激励着国人。
汽油桶改造的低音乐器发出雄浑的金属共鸣,搪瓷缸里的饭勺哗啦作响,煤油灯下诞生的旋律穿越八十余年时光,依然激荡着中华儿女的心灵。
在西北民族大学的展厅里,一张1939年拍摄的黑白照片静静地诉说着一段历史故事。照片中,二十多名身穿粗布军装的年轻人列队而立,身后是延安窑洞风化的土墙。
这张被黄维教授珍视为珍藏的合影,记录了《黄河大合唱》——抗敌演剧三队首演背后的青春面孔。今天的我们很难想象,正是这些年轻人用简陋的乐器和饱满的激情,演绎了这部超越时空的民族精神象征。
“八十多年过去了,这部作品承载着中国人民的共同记忆,作为民族精神和毅力的象征,将西方古典形式与中国民间旋律和乐器融为一体。”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这部作品研究和推广的黄维告诉《环球时报》。
01 黄河惊涛,创作之源
黄河的险峻与壮美,成为《黄河大合唱》最原始的灵感源泉。1938年11月,诗人光未然(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途中,队员们亲眼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惊心动魄场景。一位老队员回忆道:“渡口河面非常宽阔,水流坡度陡斜,从壶口下来的激流到此扩展成一片汹涌奔腾的怒涛狂澜,滔滔向南席卷而去。”
队员们看到,40来个打着赤膊、肤色棕黄发亮的青壮年船夫,随着划桨的节奏,一呼一应地呼喊着低沉有力的船夫号子。这种雄浑的劳动呼声,后来成为《黄河船夫曲》的创作素材。
02 窑洞疾书,诞生传奇
光未然的创作激情在1939年1月抵达延安后喷薄而出。当时,光未然因行军坠马受伤,躺在病床上,短短五天就口述了400行的《黄河吟》(后称《黄河大合唱》歌词),并由队员抄写。
1939年2月的一个晚上,在延安交际处一个宽大窑洞里,抗战演剧第三队30位同志共度愉快的农历除夕。光未然应邀从二十里铺的医院赶来参加晚会,冼星海也应邀参加了。
在明亮的煤油灯下,光未然一气朗诵了全部四百多行的《黄河》歌词。掌声刚落,冼星海霍地站起来,把歌词抓在手里,说:“我有把握写好它!”接着是更热烈的掌声和欢呼,祝贺这首诗与音乐心灵的契合。
03 艰苦创作,音乐奇迹
冼星海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了创作。他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型声乐作品。
他的工作毅力是惊人的。一开始写作就不愿休息,偶尔斜躺在小床上抱头沉吟一下,忽地又起来振笔直书下去。
他爱吃糖果,但当时延安买不着糖果,就要光未然买两斤白糖送给他。白糖放在桌上,写几句便抓一把送进嘴里,于是一转瞬间,糖水便转化为美妙的乐句了。
创作过程中,冼星海还多次向亲身经历过黄河险境的队员们详细了解情况。指挥家邬析零回忆:“那天,我与冼星海谈的时间比较长,至少4个小时以上。渡河时的情景、船夫们的紧张劳动、坐船人的心情感受,冼星海总要我不厌其烦地叙述描绘。”
04 乐器简陋,精神丰富
《黄河大合唱》的首演是在极其艰苦的物质条件下进行的。在物质条件极缺乏的边区,要组成一个完备的乐队是谈不上的,当时有什么乐器都尽可能地用上。
除了三、四把小提琴外,就是二胡、三弦、笛子、六弦琴和打击乐器。没有谱架,就用木板搭起当谱架。
没有低音乐器,就自己动手制作。乐队右角立着一具新的“武器”,那是用汽油铁桶改造的低音胡琴,它发出了雄浑且带有金属共鸣的声音,歌唱黄河的宏伟气概。
在这具新式“武器”的侧面,又是一具新型“武器”,它是一个大号的搪瓷缸子,里面摆了十几二十把吃饭用的勺子。当“黄河船夫曲”的朗诵“那么你听吧!”一完,指挥者的手臂一挥,这具新式打击乐器就发出“哗啦哗啦”之声,与管弦、锣鼓齐鸣。
05 从“决死”到“决胜”的信念升华
光未然写的原歌词并不是“决胜利”,而是“决心死”。他曾告诉儿子张安东,敌人太强大了,他们从未想过能活得足够长才能看到胜利。
战争胜利后,《黄河大合唱》中的“死”字改为“胜利”。这个微妙而深刻的换字,代表了中华民族在艰辛中取得胜利的不屈精神,象征着从视死如归到必胜信念的精神升华。
这种精神的转变体现在整部作品的各个乐章中,从《黄河船夫曲》中船夫与惊涛骇浪的搏斗,到《保卫黄河》中“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激昂呐喊,再到《怒吼吧,黄河!》中对最终胜利的坚定信念。
06 艺术成就,中西合璧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共分八个乐章,包括《序曲》、《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和《怒吼吧!黄河》。
在艺术成就上,《黄河大合唱》是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高水准的大合唱,西方称为“康塔塔”(cantata)。它融独唱、重唱、对唱、齐唱、朗诵等为一炉,是一种多声部、多乐章的大型声乐套曲,通常用管弦乐队伴奏。
冼星海做到了中西合璧,水乳交融,也达到了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从而使《黄河大合唱》成为音乐经典。作品吸收了西方康塔塔的形式和合唱和声写作技巧,同时又融入了中国民间音乐元素和民族风格。
07 民族精神,永恒传承
86年后,在上海,《夏日音乐节》的《黄河大合唱》再次响彻全城广场,就像回荡在音乐厅和战场上一样。
中国指挥家余隆曾多次领演黄河康塔塔,每一次演出都透露出新的深度。他与作品的深厚连接确保了每一次演绎都有新鲜的见解。
在包括余隆在内的音乐家看来,《黄河大合唱》之所以成为经典,通过几十年的演唱而响得更加绚丽,在于它创作于民族危亡之际,“将个人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2005年,余隆与中国钢琴家郎朗一起带领中国爱乐乐团到纽约林肯大剧院进行全球巡演。安可曲正是钢琴协奏曲《黄河》。
余隆还记得谢幕时观众起立鼓掌的盛况:“台下很多人眼里都含着泪水。这是一种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2018年,西北民族大学成立黄河大合唱研究中心。
2023年,全国首个专门展示这部作品的展厅在该大学开幕。那张黑白照片依旧静静地躺在展厅中,而玻璃展柜外,黄河的旋律仍在神州大地回响。
从音乐厅到校园,从中国到世界,《黄河大合唱》早已超越了单纯音乐作品的范畴。它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符号,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一段永不褪色的民族记忆。
正如光未然所说:“黄河不仅仅是中国文明源头的象征,更重要的是它与‘人民’融为一体,成为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