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潮玩品牌POP MART在全球贸易逆风中逆势崛起,其独特设计和盲盒玩法引发海外狂热,展现了中国原创IP的强大国际吸引力。
文/本报记者 尹烨萍 陈庆睿
2025年4月26日,英国剑桥市中心出现了一道奇特的风景线——上百名年轻人冒着细雨,在POP MART新店门前排起蜿蜒长队。与此同时,美国犹他州的商场里,一位收藏爱好者凌晨四点就搭起帐篷,只为抢购最新发售的Labubu精灵系列盲盒。这些场景正在全球二十多个城市同步上演,中国潮玩品牌的出海之路正书写着令人惊叹的传奇。

【现象篇:全球排队热潮】
在剑桥新店开业的清晨,当地大学生艾玛裹着毛毯告诉记者:”这已经是我第三次追POP MART的新品发售了,上次在伦敦排了六小时队。”店内陈列的Labubu精灵森林系列,其灵感源自香港设计师龙家升对北欧神话的再创作,每个9厘米高的玩偶都藏着独特的表情密码。犹他州门店经理透露,首批300个限定款在开业15分钟内售罄,转售平台上价格已翻了三倍。
社交媒体上,#POPMARTmania话题持续发酵。RedNote平台数据显示,过去72小时相关讨论量突破200万条。网友”玩具收藏家汤姆”晒出的全家福照片里,整整一面墙的Labubu玩偶按色系排列,宛如彩虹瀑布。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均价30美元的小物件,在二级市场某些稀有款竟拍出900美元高价,堪比轻奢品定价。
【解码篇:文化出海的创新密码】
“这不是简单的玩具销售,而是一场文化共鸣的实验。”伦敦艺术大学设计系教授玛丽安分析道。她指出,这些融合东方审美与西方神话元素的IP形象,既保留了盲盒玩法的神秘感,又通过艺术家联名系列提升艺术价值。在米兰门店,限量版雕塑作品甚至吸引了不少画廊主驻足。
品牌方透露的运营数据印证了这种独特性:全球复购率达58%,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会员体系中25-35岁女性占比72%,显示出强大的”她经济”效应。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自主研发的AR互动系统,让收藏者通过手机APP就能观看玩偶的”虚拟演唱会”,这种数字赋能实体的创新模式,成功打破了传统玩具的年龄界限。
【产业篇:中国智造的升级之路】
中国玩具协会最新发布的《2025潮玩产业白皮书》显示,以POP MART为代表的中国品牌,正在改写全球玩具产业格局。去年中国原创IP玩具出口额同比增长143%,其中文化附加值占比从2018年的12%跃升至41%。在深圳总部,200人组成的设计师联盟与全球30多位独立艺术家保持合作,每周产出超过20个新IP草图。
“我们从代工到原创的转型,恰逢全球消费理念的变革。”品牌国际事业部负责人表示。其位于东莞的智能工厂里,3D打印生产线能在48小时内将设计图转化为样品,数字化仓储系统实现全球库存实时调配。这种”敏捷制造”模式,使得新品从研发到上架周期缩短至传统企业的三分之一。
【启示篇:逆周期增长的新范式】
面对国际贸易环境的波动,这些出海品牌展现出惊人的韧性。经济学家李明指出:”它们实际上创造了一个新赛道——既非廉价消费品,也非奢侈品,而是精准卡位的’情感轻奢品’。”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衍生品商店,POP MART与KAWS的联名款被放在入口显眼位置,售价牌上的”Design in China”字样格外醒目。
这种成功背后是整套商业生态的创新:通过搭建全球设计师平台孵化原创IP,借助社交媒体培育收藏文化,利用区块链技术确保限量版真伪。在东京原宿旗舰店,数字屏幕实时显示全球收藏家的开箱视频,这种”云社交”体验极大增强了用户粘性。
【未来篇:从现象到常态的跨越】
随着TOP TOY等更多中国品牌加入出海阵营,一场关于创意经济的深刻变革正在发生。在曼谷暹罗广场,中国潮玩集合店成为年轻人打卡圣地;巴黎老佛爷百货专门设立”东方奇趣”专区。这些现象预示着,中国文化产业出口正从”成本优势”转向”创意优势”的新阶段。
站在剑桥店门前,看着不同肤色的粉丝们热烈交流收藏心得,我们似乎看到了文化交流的新可能——当一只小精灵玩偶能引发跨文化的共鸣,中国品牌全球化的故事才刚刚翻开精彩序章。或许正如《经济学人》最新评论所言:”这些用创意搭建的文化桥梁,正在重塑世界对’中国制造’的认知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