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全球调查显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总体积极,经济与科技实力最受认可,发展中国家更关注其技术创新,发达国家更关注经济影响,多数国家期待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经济与科技实力:全球认可的核心支柱
《环球时报》的全球调查显示,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形象首先由其经济与科技实力塑造。77%的受访者认可中国经济实力“强”,75%肯定其科技实力,尤其在非洲、金砖国家及中东地区,这一比例超过七成。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更倾向将中国与“技术”关联(频次最高),而发达国家则更关注“经济”标签。这种差异反映了中国“双轨叙事”的成功:一方面作为全球经济引擎,另一方面成为技术创新的标杆。例如,非洲国家85%的民众认为中国是“发展典范”,因其在数字基础设施(如移动支付、5G网络)和技术培训上的投入切实改变了当地面貌。
中国在人工智能、电动汽车等领域的突破,进一步强化了其“替代西方技术范式”的形象。巴西专家埃万德罗·卡瓦略指出,中国通过“一带一路”等项目,将技术转移与能力建设结合,打破了“技术垄断”的传统叙事,使发展中国家视其为“现代化伙伴”而非“资源掠夺者”。
二、国际地位与地缘认知:崛起中的“第二极”
调查揭示了中国在国际秩序中的独特定位:20%的受访者将其视为“最有影响力的大国”,综合排名仅次于美国(47%)。这一数据表明,尽管美国仍居首位,中国已在地缘政治“多极化”进程中占据关键地位。尤其在“全球南方”,中国被视为“平等秩序的倡导者”——66%的受访者认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88%支持中国在国际机制中发挥更大作用。
差异同样显著:发达国家更关注中国的地缘政治意图,而发展中国家则看重其经济合作价值。例如,东盟国家中65%支持通过谈判解决南海争议,而非洲国家62%将中国视为“战略合作伙伴”。这种分化反映了国际社会的现实政治逻辑:利益诉求决定认知框架。
三、文化符号与软实力: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共鸣
中国的文化形象呈现“双重性”。发达国家偏爱长城、熊猫等传统符号(喜爱度超60%),而发展中国家更热衷高铁、智能手机等现代创新(65%以上)。这种分野揭示了软实力策略的针对性——对前者强调文明底蕴,对后者突出技术普惠。例如,中国电动汽车在非洲的普及率已达55%,被视为“可负担的现代化”象征。
此外,63%的全球民众对中国持有好感,其中非洲国家达84%。中国人的“奋斗精神”和“创新力”获得七成好评,表明“人文形象”与“国家实力”形成良性互动。
四、全球治理期待:多边主义的“中国方案”
近70%受访者希望中国更深入参与国际事务,尤其在经贸合作(80%支持)与全球治理(74%期待)领域。中国倡导的“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获半数以上认同,中东国家更期待其调解地区冲突(支持率75%)。这种信任源于中国“不附加政治条件”的合作模式——与西方主导的体系形成对比。
卡瓦略强调,中国通过金砖机制等平台推动“全球南方”话语权提升,其“共赢多边主义”理念正在重塑国际规则。例如,在拉美,中国被视为“主权平等的维护者”,而美国仍被批评延续“后院政治”。
五、中美关系与未来愿景:国际社会的“稳定诉求”
超七成民众希望中美关系“缓和或保持现状”,仅10%倾向“冲突”。美国民众中38%支持对华缓和,远超主张对抗者(18%)。这一数据凸显国际社会对“确定性”的渴望——中国作为“稳定器”的角色被广泛认可。
结语
《环球时报》调查不仅描绘了“中国形象”的多元光谱,更揭示了国际秩序转型的深层动力:经济互惠、技术赋权与理念创新共同构成了中国影响力的基石。未来,中国需继续平衡“全球南方”的发展诉求与发达国家的安全关切,以“差异化叙事”巩固其“负责任大国”的地位。正如卡瓦略所言:“理解中国,需要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透镜,看到其文明型崛起的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