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成都:世运会背后的城市灵魂

成都通过世运会展现了其作为一座充满温情与活力的城市,赛场内外热情周到的服务和市民的友好互动给全球参与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走出2025年成都世运会的比赛场馆,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特别的能量。这种能量不仅仅来自赛场上的激烈角逐,更源自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街头巷尾的茶馆里飘出的茉莉花香,志愿者站台上那一杯杯递出的清凉酸梅汤,以及随处可见的熊猫元素中透出的城市温度。成都,这座被世人称为”天府之国”的城市,正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一场国际体育盛事背后的温情叙事。

在无人机竞速比赛的间隙,德国选手阿尔文·施罗德站在赛场边缘,望着远处高楼林立的城市天际线。他告诉《环球时报》的记者,最初他对成都的印象仅限于”熊猫故乡”和”美食之都”,但这次参赛经历彻底重塑了他的认知。”赛道上的竞争令人肾上腺素飙升,但更让我震撼的是这座城市无处不在的活力。”施罗德说,”在比赛场馆外,我看到了街头艺人表演川剧变脸,看到老人们在公园里打太极,看到年轻人聚在一起讨论比赛——这一切都让我感受到,体育精神已经融入了这座城市的血脉。”

这种感受并非个例。在比赛场馆附近的志愿者服务站,一本厚重的留言簿静静地躺在桌面上,里面记录着来自世界各地运动员的心声。一位德国选手用略显生涩的中文写道:”谢谢你们,成都的朋友们。”旁边还画了一只憨态可掬的熊猫。四川大学志愿者周雨伟回忆道:”那天天气特别热,这位运动员满头大汗地跑来问路。我们给他指了路,还送了他一把印有熊猫图案的折扇。没想到几小时后,他专程回来,在留言簿上留下了这幅画。”周雨伟的声音有些哽咽,”我们从不期望回报,但这样的时刻让我们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成都的温情不仅体现在这些微小而动人的互动中,更融入到了整个赛事的血脉里。闭幕式总导演吴贤向我们透露,选择全露天环境举办闭幕式,正是为了让世界看到成都的开放与包容。”舞台设在花园中,观众席环绕着绿植,我们希望每位来宾都能感受到成都’公园城市’的理念。”吴贤说,”当然,这也带来了巨大挑战——八月的成都时而烈日当空,时而暴雨倾盆。但正是这些不可控因素,让我们的团队展现出了惊人的凝聚力和应变能力。”

在闭幕式后台,我们遇到了旗手志愿者胡瑞明。这位来自四川传媒大学的学生从五月初就开始参与排练,经历了无数次烈日下的彩排。”有一次排练突遇暴雨,我们的制服全湿透了,但没有一个人抱怨。”胡瑞明回忆道,”导演问我们要不要暂停,我们异口同声地说’继续’。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体育精神——不仅是赛场上的拼搏,更是面对困难时的坚持。”

这种坚持不仅体现在志愿者身上,也感染了每一位参与者。来自巴西的田径教练玛尔塔·索萨分享了一个小故事:她的运动员在比赛前突发肠胃不适,酒店工作人员连夜找来医生,还特意熬制了养胃的小米粥。”语言不通,但他们用行动表达了最真挚的关怀。”索萨说,”这让我明白,成都的温情不是刻意为之的表演,而是这座城市与生俱来的气质。”

夜幕降临,锦江两岸的灯光渐次亮起。我们沿着江边漫步,看到一群本地市民正在教外国游客打麻将。”这是成都版的’民间外交’。”市民王大爷笑着说,”我们不懂外语,但麻将规则是世界通用的。”不远处,一家火锅店门口排起了长队,来自各国的运动员和游客混坐一桌,被辣得满头大汗却笑得开怀。店主李女士告诉我们:”这几天,我们特意准备了’微辣’和’鸳鸯锅’,还印制了多语种的调料指南。希望他们记住的不仅是成都的麻辣,更是这份用心。”

在回酒店的路上,我们路过一个临时搭建的露天电影院,正在播放成都城市宣传片。画面中,现代摩天大楼与传统川西民居交相辉映,高科技产业园区与绿意盎然的公园和谐共存。一位法国观众感慨道:”现在我明白了,为什么成都能够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这里的幸福感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源于城市对每一个个体的尊重与关怀。”

世运会的圣火已经熄灭,但成都留给世界的温暖记忆将长存心间。这场体育盛会不仅展现了成都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硬实力,更让世界看到了这座城市柔软而温暖的灵魂。正如国际世运会协会主席在闭幕式上所说:”在成都,我们不仅见证了体育的辉煌,更体验到了人性的美好。这或许就是奥林匹克精神最本质的内涵——在竞争中传递友爱,在拼搏中播撒希望。”

当飞机离开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时,舷窗外的城市轮廓渐渐模糊。但我知道,那些在烈日下坚守的志愿者,那些在暴雨中坚持排练的表演者,那些用真诚笑容迎接八方来客的普通市民,他们共同编织的温情故事,将随着世运会的余韵,继续在这座城市的上空回荡。成都,用它的方式告诉世界:一场成功的国际盛会,不仅需要完善的设施和严谨的组织,更需要一座城市发自内心的温度与情怀。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