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莺》是一款拥有维多利亚奇幻风格和深度制作系统的在线生存建造游戏,潜力十足但目前深受加载缓慢和强制在线机制问题的困扰。
文 / 罗伯特·亚当斯
2024年2月26日
维多利亚时代,那个蒸汽与魔法交织、理性与幻想共舞的年岁,曾孕育出无数令人心驰神往的科幻与奇幻篇章。而今,Inflexion Games 试图以《夜莺》为名,将我们再次带回那个充满未知与惊奇的时代——这是一场始终在线的生存制作冒险,一次穿越奇异多元宇宙的远征。然而,在这片迷雾笼罩的国度之中,惊喜与遗憾,如同光与影,始终相伴相生。

《夜莺》邀请你成为一位“界域行者”——一名借助传送门穿梭于万千世界的人类探险者。你与地球失去了联系,孤身陷入陌生疆域,不得不在危机四伏的荒野中挣扎求生,一边抵御未知的危险,一边寻找归家之路。这个设定本身像一首未完成的诗,充满了神秘与可能,只可惜在实际的旅程中,诗行偶尔会断裂,韵律时而迷失。
游戏初启,一段简洁的教程将你轻轻推入三个截然不同的生态领域。你学习采集资源、寻觅食物、击退野兽,很快,你便抵达第一个可供“歇息”的界域,开始筑起属于自己的小家。那一瞬间的归属感,像是黑夜中的第一盏灯,微弱,却真实。
而《夜莺》的核心循环,也在此缓缓展开:收集资源与精华,打造更强装备;攻克“力量之地”副本,获取新的领域难度卡;然后挑战更高难级的界域。不可否认,这个循环本身具有某种令人安心的节奏感,如同古老的匠人敲打金属,重复中见精进。但偶尔,你会渴望一点变奏,一丝意外,一点超越期待的惊喜。
值得欣慰的是,游戏在视觉层次的呈现上并未偷懒。不同难级的界域并非简单的色调变换——暂停级的森林与古物级的森林,拥有截然不同的植被、建筑、甚至敌对势力。这些细节如刺绣一般,悄悄丰富了探险的层次,也为玩家提供了继续向前探索的动力。
而在“生存”与“制作”这两大支柱中,《夜莺》明显倾向于后者。环境威胁与状态效果虽然存在,却未带来窒息般的压迫感;真正令这款游戏闪耀的,是其深度且近乎执着的制作系统。
每一件装备的合成,不仅需要对应类型的材料,更会因材料的不同,直接影响成品的属性。一顶帽子可能因为使用恢复皮革而提升生命回复,又因采用猎物皮革而加速耐力回升。你仿佛一位炼金术士,在调和材料的属性间微调着自己的命运。
遗憾的是,外观系统却成了这个精致结构中最不协调的一笔。装备的视觉表现完全绑定于材料本身——这意味着我在前二十个小时中,不得不穿着一身鲜黄色、活像警示标志的服装穿梭于各个次元。更无奈的是,在投入资源制作之前,你根本无法预览成品的模样。这种近乎赌博的体验,偶尔会让冒险蒙上一丝无谓的尴尬。
而《夜莺》最令人费解的设计,莫过于其“始终在线”的设定。游戏过程中,每一次穿越界域,你都需要守护传送门一两分钟,抵御名为“缚灵”的异界生物袭击。加载时间之长,即便是在固态硬盘已成主流的今天,也显得格外刺目。有时甚至折返自家基地,也需静候良久——这种体验,恍惚让人重回机械硬盘时代。
更遗憾的是,本应成为玩家社交核心的中央大厅“守望之地”,竟被设置得遥不可及。想要抵达那里,你需要反复刷副本、提升装备等阶、完成一连串任务——整整数小时的重复劳作,只为了进入一个本应早期就向玩家敞开的空间。这不仅是节奏的失衡,更似乎误解了多人游戏中“相聚”的意义。
尽管如此,《夜莺》并非缺乏魅力。它的世界构建充满想象力,战斗手感在获得枪械后迎来质的飞跃,而制作深度更是值得沉浸其中。更重要的是,Inflexion Games 展现出难得的倾听姿态。发售仅两天,便基于玩家反馈宣布将开发离线模式——这种响应,为游戏的未来点亮了一盏或许可以信赖的灯。
《夜莺》就像一块未经打磨的维多利亚时代宝石,坯料中已经透出光彩,但还需要更多时间与匠心,才能彻底绽放。它有可能成为又一部长期陪伴玩家的生存制作经典——但在那之前,请看清它的棱角与瑕疵。这场冒险,值得期待,但仍需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