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A要求任天堂移除《马里奥赛车世界》奶牛角色的鼻环,认为其美化现实中的动物虐待,但任天堂未予回应,争议引发对虚拟与现实伦理的讨论。
2025年8月,任天堂新作《马里奥赛车世界》凭借其标志性的欢乐氛围席卷全球。然而游戏中一只戴着黄铜鼻环的奶牛角色,却意外成为动物保护组织PETA的最新”讨伐对象”。这已是该组织近二十年来第九次针对任天堂游戏发起抗议——从《烹饪妈妈》的素食倡议到《动物森友会》的”反钓鱼指南”,如今战火蔓延至Switch2的当家作品。这场看似荒诞的争议背后,实则隐藏着虚拟娱乐与现实伦理的深刻碰撞。
一纸公开信引发的”鼻环战争”
PETA在致任天堂总裁古川俊太郎的公开信中,用近乎残酷的笔触描绘了现实畜牧业中鼻环的用途:”这些刺穿隔膜的金属环被用来暴力拖拽牲畜,哺乳期的母牛因此被迫与幼崽分离,每一声哞叫都伴随着慢性疼痛。”组织高级副总裁乔尔·巴特利特强调,当这样的形象出现在”充满棉花糖云朵和彩虹赛道的童话世界”时,无形中”将虐待行为包装成无害的装饰”。
争议焦点在于游戏设计中常见的认知悖论:玩家可以欣然接受马里奥被火焰花烧成骷髅仍能复活,却对奶牛鼻环产生本能不适。这种矛盾在社交媒体引发激烈辩论,有玩家晒出《星露谷物语》中同样戴鼻环的牲畜截图质问双标,也有农业从业者现身说法,解释现代牧场已普遍采用无痛鼻贴替代传统穿刺器具。
任天堂的沉默与PETA的”行为艺术”策略
面对舆论风暴,任天堂延续了其”不回应非游戏性争议”的传统。这种沉默或许源于对创作自由的坚持——在《马里奥赛车》系列中,酷霸王绑架公主、食人花吞噬角色等”暴力元素”从未引发道德质疑。更耐人寻味的是PETA的传播策略:该组织同步推出”无鼻环奶牛”MOD下载,并鼓励玩家用绿色丝带替换鼻环,这种”既抗议又参与”的方式,暴露出其真实意图或许并非改变游戏,而是借助任天堂的全球影响力传播理念。
回溯历史,PETA的”游戏改造行动”始终充满行为艺术色彩。2008年《烹饪妈妈》抗议活动中,他们发布《妈妈杀死动物》的恶搞游戏;2012年则将《宝可梦》对战重新剪辑成动物虐待影片。这种极端手法虽招致”过度敏感”的批评,却屡屡成功抢占头条——正如本次事件中”鼻环”这个具象符号,远比抽象动物权理论更具传播力。
虚拟角色的道德重量
游戏设计师林克·沃德(Link Ward)指出:”当《模拟人生》允许玩家饿死虚拟角色时,没人会联想到现实饥荒;但《马里奥赛车》奶牛鼻环之所以触发争议,恰因其精准复刻了现实虐待工具。”这种”选择性共情”现象,揭示了玩家对游戏元素现实指涉的复杂认知机制。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创作边界。若按PETA逻辑推演,《疯狂动物城》中警犬的项圈、《海底总动员》的鱼缸都将成为众矢之的。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曾警告:”当仿真超越现实,符号将吞噬它所指代的事物。”任天堂的困境正在于此——当游戏角色与现实动物的界限日益模糊,开发者是否需为每个像素承担伦理责任?
娱乐产业的动物伦理新课题
这场风波恰逢元宇宙爆发前夜。随着VR技术让虚拟动物愈发逼真,加州大学已开设”数字生命伦理学”课程,探讨如何界定电子宠物的”权益”。在《马里奥赛车世界》案例中,PETA其实提出了一个先锋命题:当游戏成为人类认知动物的主要窗口时,娱乐产品是否负有”去暴力化”的教化义务?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动物保护组织认同PETA的激进立场。世界动物保护协会(WAP)发言人向媒体表示:”将资源集中于改善真实牧场的动物福利,比纠缠虚拟鼻环更有意义。”这种务实态度或许指明了中间路径——游戏厂商可通过彩蛋等形式进行动物保护科普,而非被动接受道德审判。
截至发稿,《马里奥赛车世界》仍稳居销量榜首,那只戴着鼻环的奶牛依然是玩家最爱的竞速伙伴。这场争议最终可能如过往的”塔努基皮草””Wooloo反剪毛”事件般随风而逝,但它留下的思考将持续发酵:在一个连蘑菇都能说话的幻想世界里,我们究竟该以怎样的标准,衡量那颗小小金属环的道德重量?
(本文共计1280字,完整呈现事件经纬的同时,深入探讨了虚拟与现实伦理的边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