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文化盛宴:中国”夜经济”点亮文旅新图景

中国夏季夜间旅游热潮兴起,游客为避暑选择夜间游览文化地标,带动文旅夜经济蓬勃发展。

(记者 李航)当最后一缕夕阳隐没在居庸关长城蜿蜒的城垛之后,郑磊举起相机,定格下华灯初上的壮美瞬间。这座见证了六百年沧桑的军事要塞,此刻正披上璀璨的霓裳,向夜游的旅人诉说着全新的故事。

2025年的盛夏,一股”昼伏夜出”的旅游新风尚正席卷大江南北。据美团平台数据显示,7月以来”夜游”关键词搜索量环比激增230%,小红书相关笔记突破百万条。从龙门石窟的佛光夜照到西湖的桨声灯影,从博物馆的午夜特展到长城脚下的星空音乐会,中国文旅产业正在月光下绽放出别样魅力。

“佛像在灯光中仿佛活过来了。”19岁的黄敏飞站在卢舍那大佛前,仰望着被暖黄光束勾勒出的庄严法相。四年前白昼造访时,她只记得烈日下模糊的石刻纹路,而今夜,光影魔术让千年造像的眼波流转,衣袂生风。洛阳文旅局创新设计的”光影石窟”项目,通过智能控光系统在崖壁上投射出飞天乐舞,让静态的文物在夜色中重获新生。

这种时空交错的魔幻感,同样震撼着上海博物馆的夜访者。21岁的朱婧祎在午夜时分驻足于娜芙蒂蒂金面具前,AR智能导览将古埃及的星空投射在穹顶,法老咒语在耳机中回响。”闭馆广播没有如常响起,这种打破常规的体验太奇妙了。”据悉,上博”168小时不眠夜”创下单日夜间客流1.8万人的纪录,文创商店营业额是平日的三倍。

夜经济的蓬勃离不开科技赋能。杭州西湖景区部署的智能光环境系统,能根据月光强度自动调节景观灯明暗;长沙博物馆的AR眼镜让夜游者看清每件青铜器的铭文;居庸关长城采用冷雾降温技术,使夏夜墙体温差较白天降低7℃。这些创新背后,是文旅部门与科技企业共建的”智慧夜游实验室”。

“夜游不是简单延长营业时间,而是重构时空体验。”中央文旅研究院孙家山研究员指出。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夜间文旅消费规模预计突破2万亿元,带动就业岗位380万个。在应天门遗址,全息投影重现武周时期宫廷夜宴;雷峰塔地宫用光影演绎白蛇传说;甚至敦煌研究院都推出”数字飞天”夜场演出,让千年壁画在戈壁星空下舞动。

当22岁的程习骑着共享单车掠过西湖十景时,她发现夜游正催生全新的社交方式。苏堤上的宋韵市集里,年轻人穿着汉服玩投壶游戏;断桥边的露天影院放映着4K修复的《白蛇传》;更有”夜骑侠”们自发组织的荧光骑行队,用车轮灯带绘出流动的光影长龙。”这比白天挤在游客堆里有趣多了。”程习的车篮里,还放着刚从24小时文创店淘到的”三潭印月”夜光徽章。

随着秋季临近,各地文旅部门已着手将”夏日限定”转化为常态产品。北京将八达岭长城夜游纳入”北京礼物”旅游年卡;洛阳计划将石窟夜游扩展至全年每周五晚;上海博物馆宣布每逢节气日开放通宵特展。这股夜游热潮,正从避暑的权宜之计,升华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文化新业态。

当居庸关的晨光渐染东隅,最后一批夜游者仍流连在敌楼的观景台。他们手机里存满光影大片,背包塞着夜限定文创,更珍藏着星光与文物对话的奇妙记忆。这些璀璨的夏夜,不仅照亮了文旅复苏的新路径,更映照出中国人对”诗与远方”的永恒追寻。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