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世运会主媒体中心开业并推出一系列文化活动,展示本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为全球运动员和媒体提供独特体验。
2025年成都世界运动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事,更成为了一场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与科技创新成果的全球性舞台。随着主媒体中心的正式开放与世运村文化活动的全面展开,成都正以其独特的”巴蜀韵味+国际表达”模式,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本文将深入剖析主媒体中心的智能化运营细节,全面呈现世运村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解读节俭办赛背后的创新理念,并探讨科技赋能如何提升赛事体验,最后展望这场盛会为成都留下的宝贵遗产。

主媒体中心:全球记者的”智慧大本营”
成都世运会主媒体中心(MMC)于2025年8月4日在成都东部新区西部金融创新中心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赛事媒体服务工作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这座占地超一万平方米的现代化设施,以其战略性的地理位置和完善的硬件配置,迅速成为全球媒体报道世运会的”神经中枢”。中心距离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仅20公里,车程约25分钟,步行500米即可到达地铁18/19号线三岔站,为国内外记者提供了高效的交通接驳方案。
主媒体中心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当代媒体工作的全流程需求,划分为多个功能明确的专业区域。媒体工作间作为核心区域,配备了120个符合国际标准的办公工位,每个工位均配置高速网络接口及电源,无线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工作间中央安装了LED巨屏,实时转播各项赛事画面,确保记者不错过任何关键瞬间。特别设置的电子成绩查询区,使注册记者能够便捷访问”网上新闻中心”,获取包括赛事前瞻、即时引语、颁奖名单等18类官方信息,以及世运会历史、场馆介绍等背景资料。
主媒体中心的技术支持系统体现了成都的科技创新能力。影像中心由尼康、佳能、索尼三家厂商驻场,为摄影记者提供设备检修、清洁和借用服务。112个智能储物柜解决了摄影器材的安全存放问题。新闻发布厅设置了100个座位,将举办赛前、赛事保障、竞赛组织、市场开发与文化活动、赛后等5场新闻发布会,邀请执委会、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IWGA)官员、运动员代表出席,第一时间发布权威资讯。
除了高效的工作环境,主媒体中心还融入了人性化服务与地方文化元素。媒体休息区提供上百册书籍免费借阅,并推出”每日66杯星巴克免费咖啡”福利,配合自助咖啡机器人服务。”成都礼物”和世运会文创产品展销区展示了以吉祥物”蜀宝”、”锦仔”为主题的各类商品,让各国媒体人员在紧张工作之余感受天府文化的魅力。主媒体中心每日从早上8点运营至晚上10点,在开闭幕式等特殊日期还将延长服务时间,确保全面满足全球近200家媒体机构、约2000名注册记者的需求。
国际广播中心(IBC)作为主媒体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西部金融创新中心8号楼,面积达4300平方米。这一赛事转播的”神经中枢”设有总调度室、信号收录、网络传输、融媒体制作等核心功能区,24小时不间断运作,汇聚开闭幕式、各竞赛项目及多个城市风景点的国际公用信号,通过主转播机构和持权转播商,将世运精彩瞬间实时传递到世界各地。中国电信作为赛事信息系统总集成商,首次在全球大型综合赛事中应用量子通信技术,并实现外宾使用国外电子钱包国内无感支付等创新服务。
世运村:文化交流的”巴蜀会客厅”
随着2025年成都世运会开幕的临近,世运村(又称TWG村)已迎来首批300多名参赛者,包括来自瑞士、新西兰等国家的运动员。据组委会预计,赛事期间村庄将接待约7,000名运动员和工作人员,成为不同文化背景体育健儿共同生活的”地球村”[改写自用户提供内容]。这座充满活力的国际社区将于8月8日至18日期间,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文化活动,让全球运动员沉浸式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世运村创新性地分为A、B两区,主要利用现有酒店设施进行改造,体现了”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理念。村庄内设有医疗诊所、多个餐厅、健身中心、哺乳室等综合设施,全面满足运动员的生活需求[改写自用户提供内容]。在空间规划上,组织者特别设计了文化体验区与互动交流区,通过”非遗+”的模式,让国际运动员在竞技之余,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成都世运会执委会世运村部专职副部长苏波表示:”我们旨在将世运村打造成为文化交融的桥梁、情感共鸣的驿站”。
非遗手工艺工作坊是世运村文化活动的亮点之一。运动员可以亲身参与四川传统刺绣、皮影戏、竹编、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过程[改写自用户提供内容]。其中,草本香囊制作体验尤为受欢迎,这一融合了中医”未病先防”理念的民间工艺,让外国选手在动手实践中了解中国传统医学文化[改写自用户提供内容]。武术工作坊则通过太极、八段锦等项目的教学,展示中国体育文化的深厚底蕴,不少运动员在体验后表示,这些舒缓的动作对赛后恢复大有裨益。
语言是文化交流的钥匙,世运村特别设置了”‘汉语桥’中文学习互动体验区”,通过趣味游戏、情景对话等方式,指导外国运动员学习实用汉语短语。配套的中国烹饪课程让参与者不仅学会说”饺子”、”火锅”等词汇,更能亲手制作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美食[改写自用户提供内容]。一位来自瑞士的体操运动员在采访中提到:”中文的四声调虽然很难,但烹饪课上的实践让学习过程变得有趣而难忘。”
每晚8点至9点,世运村A区的互动交流舞台都会上演融合性文艺演出,将成都民间音乐、流行音乐、民族歌舞、中国民乐等元素有机结合[改写自用户提供内容]。节目单包括川剧变脸技巧与现代街舞的创意混搭、古筝与电子音乐的跨界合作,展现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表达中的新生。运动员不仅可以观赏演出,还能参与即兴舞蹈环节,在中国舞者指导下学习基础动作,实现真正的文化互动而非单向展示。
为方便运动员深度了解成都,执委会精心设计了7条城市文化观光体验线路,串联起17个特色点位。以”公园城市、时尚商圈、烟火成都”为主线,这些线路涵盖了熊猫基地、武侯祠/锦里、环球中心、宽窄巷子、东郊记忆等代表性景点。最受欢迎的”国宝粉丝探访之旅”让运动员近距离观察大熊猫的生活习性;”三国文化精髓体验”线路则通过武侯祠参观和锦里小吃体验,展现成都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城市特质。截至8月14日,已有超过2200名运动员和嘉宾报名参与这些城市探索活动。
世运村的夜间活动同样丰富多彩。”火锅巴士”行程备受青睐,运动员们可以一边品尝地道成都火锅,一边欣赏都市夜景,随后乘锦江游船观灯光秀,最后在望江楼公园欣赏非遗变脸表演。这种沉浸式的城市体验,让参赛选手在竞技之余,全方位感受成都”休闲之都”的生活美学。许多运动员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这些经历,一位新西兰选手在推特上写道:”成都的夜晚比我想象的还要精彩,火锅的麻辣与江风的清凉是绝配!”
节俭办赛与科技赋能:创新理念的实践典范
成都世运会在筹备过程中,始终秉持”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创造性地探索出一条大型国际赛事降本增效的新路径。世运村的建设没有采用传统的大型新建模式,而是主要利用现有酒店设施进行适应性改造,通过”租借结合”的方式,大幅降低了办赛成本[改写自用户提供内容]。成都世界运动会执行委员会TWG村部副主任王森表示:”为了以节俭和高性价比的方式举办赛事,我们将始终坚持’租后买’和’借后租’的理念,为运动员村做准备。”[改写自用户提供内容]这一务实策略不仅减少了资源浪费,也缩短了建设周期,为后奥运时代的大型活动组织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市场开发方面,成都世运会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围绕吉祥物”蜀宝”和”锦仔”设计的特许商品涵盖玩具类、徽章类、文具类、陶瓷制品类、生活用品类等16大类500余款,在全国开设218个线下零售店(点)。奖牌冰箱贴、吉祥物基础手办、世运轻盈双肩包、运动系列小徽章、”蜀宝游三国”公仔等产品因设计新颖、品质优良而备受消费者青睐,多款商品上架即售罄,部分产品已进行第三批次补货。执委会宣传部专职副部长高怡强在新闻发布会上自豪地宣布:”成都世运会不仅创造了世运会市场开发收入历史新高,更重塑了赛事的商业格局。”
科技赋能是本届世运会的一大特色。在筹备过程中,组委会就人工智能、绿色低碳、低空经济等应用场景,先后开展4次专场精准对接会,吸引的捐赠企业中科创类企业占比过半,90%以上为”成都造”。这些本土科技企业为赛事提供了诸多创新解决方案,既保障了赛事运行,也展示了成都科技创新实力。11家国企共同捐赠10余万吨碳汇,助力实现世运会赛事碳中和目标。中国电信作为综合信息类官方合作伙伴,不仅实现了赛事指挥调度AI智能体的应用,更首度在大型国际赛事中采用量子通信技术,为信息安全保驾护航。
世运村内,智能科技的应用让运动员体验到未来已来的便捷生活。以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主角为灵感设计的”小扎机器人”在村内巡逻,提供多语种场地指导并进行互动表演[改写自用户提供内容]。环保智能马桶设备成为基础设施领域的亮点,它能够在-40℃的极端条件下正常运行,即使在没有水或电的情况下仍可保持使用功能[改写自用户提供内容]。自动驾驶巴士串联起村内各功能区域,人工智能翻译系统消除了语言交流障碍,自动清洁机则维持着公共环境的整洁,这些科技应用共同构建了一个”智慧社区”的样板。
在医疗服务方面,中医特色与国际标准相结合的模式备受赞誉。世运村医疗诊所不仅提供西医诊疗服务,还开设了中医体验区,国际运动员可以尝试针灸、推拿等传统中医疗法[改写自用户提供内容]。许多参赛选手在体验后对中医的疗效表示惊讶,一位德国运动员在接受针灸治疗后表示:”起初我对这些细小的针感到紧张,但治疗后我的肌肉酸痛明显缓解,这真是太神奇了!”这些体验活动无形中成为中医文化国际传播的有效途径。
赛事信息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同样令人瞩目。5G+AI+XR技术将沉浸式赛场体验搬到了东郊记忆等城市文化地标,让无法亲临赛场的观众也能感受到比赛的激烈氛围。媒体工作间配备的智能查询终端,使记者能够一键获取运动员采访语录、技术统计数据、历史成绩比较等深度信息,极大丰富了报道内容。主媒体中心媒体运行经理刘玥介绍:”我们不仅要为全球媒体提供高效的工作环境,更要通过技术创新,帮助他们讲好每一个体育故事。”
成都世运会的科技应用不仅服务于赛事本身,更着眼于城市智慧升级的长远目标。许多为赛事开发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交通流量AI预测系统、多语言智能服务终端、能源消耗动态监测平台等,将在赛后转化为城市智慧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赛城融合”的理念,确保了科技创新投资的长效价值,避免了”赛时轰轰烈烈,赛后销声匿迹”的资源浪费,为大型活动与城市发展协同共进提供了示范。
文化盛宴:巴蜀韵味的世界表达
成都世运会不仅是体育竞技的舞台,更是一场展示中华文化多元魅力的全球盛会。赛事期间,执委会以世运广场、世运村和城市文化体验线路为载体,策划了一系列文化传播活动,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媒体和游客在参与中感受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文化。自8月8日启动以来,仅世运广场的文化活动就已吸引超过13000人次参与,成为赛事期间最受欢迎的”非体育”亮点之一。
世运广场作为主会场外的文化展示中心,每晚举办融合国际表达与巴蜀韵味的特色活动。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带来的体育项目表演展现运动之美,而川剧变脸、清音、金钱板等非遗展演则彰显地方文化特色。城市文化展示区的非遗体验活动让多元文化魅力持续发酵,来自瑞士、德国、中国等国的10组运动员先后在”每日最佳运动员”颁奖仪式上获此殊荣。这种体育与文化交织的体验,打破了传统赛事活动的单一维度,创造了更具内涵的参与价值。
宽窄巷子举行的”世运·天府”文化艺术展,通过影像、实物、互动装置等多种形式,呈现成都从古蜀文明到现代都市的演变历程[改写自用户提供内容]。展览特别设置了”非遗活态传承”展区,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技艺,观众不仅可以观赏,还能在指导下尝试简单的制作步骤。据主办方统计,该展览已吸引超过万人次参观,许多外国媒体记者将其作为报道成都文化的重要素材。
美食文化作为最直接的文化体验方式,在世运会期间大放异彩。执委会在媒体中心和世运村餐饮服务中,精心设计了川菜特色菜单,麻婆豆腐、夫妻肺片、钟水饺等经典菜品让国际宾客通过味蕾认识成都[改写自用户提供内容]。为兼顾不同饮食习惯,菜单同时提供国际化选择,并在显著位置标注菜品辣度等级,体现服务的人性化。一位美国记者在社交媒体上分享道:”成都的美食让我理解了为什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它’美食之都’称号,每一种味道都讲述着一个文化故事。”
洛带博客楼和洛带古镇的客家文化体验线路,展现了成都作为移民城市的多元文化底蕴。运动员们在这里可以参观川西客家土楼建筑,体验客家传统工艺制作,感受三百年前湖广填四川的历史脉络。这种超越”熊猫与火锅” stereotype 的文化展示,让国际参与者看到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一位人类学背景的加拿大裁判在参观后表示:”成都地区的文化层次令我着迷,这里既是古老文明的延续地,也是多种文化交融的大熔炉。”
在都江堰与青城山”世界遗产经典之旅”中,参赛选手们不仅领略了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也体验了道教发源地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这种将体育赛事与世界遗产参观相结合的模式,创造了独特的文化附加值。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主席在参观都江堰后表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体现的’道法自然’哲学,与现代体育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理念高度契合,这是成都世运会带给我们的特殊启示。”
文创产品成为传播文化的轻骑兵。除传统纪念品外,执委会联合本土设计师推出的”新国潮”系列产品,将蜀绣纹样与现代生活用品巧妙结合,备受年轻消费者青睐。媒体中心内的文创展销区不仅是一个商业空间,更成为文化交流的微型平台,设计师们定期在此举办见面会,讲解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一位购买了”变脸”主题丝巾的法国记者表示:”这不仅仅是一条围巾,它让我记住了川剧艺术家眼神流转间的神奇瞬间。”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世运会的文化活动设计避免了简单的”展示-观看”单向模式,而是强调参与互动和深度体验。无论是非遗手工艺制作、汉语短语学习,还是太极拳体验、川菜烹饪,都鼓励国际宾客亲身尝试而非被动观赏。这种参与式文化传播模式,大大增强了文化体验的沉浸感和记忆度。正如执委会宣传部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所言:”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看到精彩的中国文化,更要让各国朋友通过亲身参与,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与活力。”
赛事亮点与城市新名片
成都世运会作为中国西部地区首次举办的世界级综合性运动会,在赛事规模和组织水平上都创造了新的纪录。本届世运会共设34个大项、60个分项、256个小项,吸引了全球数以千计的运动员参与角逐。中国代表团派出了321名运动员参加28个大项、152个小项的比赛,创下了中国参加世运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纪录[改写自用户提供内容]。这些数字背后,是成都作为新兴国际体育城市的实力彰显,也是中国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
赛事期间,竞技水平与体育精神交相辉映。西班牙选手在田径项目中打破了尘封7年的世界纪录,中国体操名将商春松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大满贯”,这些高光时刻通过主媒体中心的全球传播网络,迅速成为世界体育迷热议的话题。与竞技成绩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赛场内外的友好氛围,各国运动员在激烈竞争之余,通过世运村的文化交流活动建立了真挚友谊,践行了”以赛会友”的体育精神本质。
主媒体中心作为赛事信息的”总枢纽”,其运营效率获得了国际媒体的广泛赞誉。路透社记者在报道中特别提到:”成都世运会主媒体中心的智能化程度令人印象深刻,从成绩查询到设备支持,所有服务都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日本共同社的报道则关注到文化元素与媒体服务的融合:”在紧张的工作间隙,一杯四川特色盖碗咖啡和精美的剪纸伴手礼,让我们感受到了成都人的热情好客。”这些国际声音的正面评价,反映了成都服务软实力的提升。
城市形象通过世运会的举办获得了全方位展示。赛事期间,成都的现代化城市风貌、悠久历史文化、优美生态环境和便利生活设施,通过全球媒体的镜头传播到世界各地。美国CNN的专题报道称:”成都世运会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既保留千年文化根脉,又充满创新活力的中国城市新形象。”英国BBC的报道则聚焦于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高楼林立的都市中心,步行可达的生态公园里,市民们依然保持着喝茶、打太极的传统生活方式,这种发展模式值得全球城市借鉴。”
世运会的举办加速了成都体育产业的升级发展。赛事筹备过程中培育的一批本土体育科技企业,如开发运动员训练分析系统的初创公司、生产环保场馆座椅的制造商等,通过世运舞台获得了国际曝光和商业机会。赛后,这些企业有望成为成都经济的新增长点。同时,新建和改造的体育场馆将构成”成都市15分钟健身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市民提供高质量的锻炼场所,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
在公共服务领域,世运会成为检验和提升城市国际服务水平的契机。多语言标识系统、国际化支付方式、涉外服务人员培训等举措,不仅服务于赛事需要,更持久提升了城市的国际接待能力。出租车司机英语培训计划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超过1万名驾驶员完成了基础英语会话课程,这项措施将在赛后继续惠及来蓉外宾。市文旅局负责人表示:”世运会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短期的游客增长,更是长期服务能级的提升。”
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也在世运会推动下取得新进展。为迎接世运会开展的市容美化工程,特别注意了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性改造,而非大拆大建。锦里、宽窄巷子等传统街区在基础设施升级的同时,完整保留了原有的空间肌理和文化氛围[改写自用户提供内容]。非遗传承人参与世运文化活动获得的关注和收益,增强了传统技艺传承发展的信心和动力。一位参与世运村竹编教学的传承人表示:”这么多外国年轻人对我们的手艺感兴趣,让我看到了非遗传承的新希望。”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成都世运会的成功举办,体现了中国大型活动组织能力的全面提升。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再到2025年成都世运会,中国在国际大型活动组织方面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模式——既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又立足本土实际创新;既追求卓越的赛事品质,又注重长远的社会效益;既展示国家发展成就,又体现开放包容胸怀。这种模式的成熟,为中国未来承办更多国际活动积累了宝贵经验。
随着世运会接近尾声,关于赛事遗产的规划和利用已经提上日程。执委会宣布,主媒体中心所在西部金融创新中心将转型为成都国际传媒产业园,吸引国内外媒体机构入驻;世运村设施将继续作为国际体育训练基地和人才公寓使用。这些赛后利用计划,确保了世运投资的长效价值,避免了资源闲置浪费。正如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主席在闭幕前所言:”成都不仅成功举办了一届精彩的世运会,更为这项赛事留下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