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诗玥大胆尝试用AI技术将其现实主义小说《给你,日与夜》视觉化,探索文学与数字美学融合的新可能,同时强调人类经验和情感仍是AI无法替代的文学核心。
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的光影交错中,一部由人工智能生成的短片正在播放。金色的麦浪在屏幕上翻滚,一个模糊的人影从黑暗的漩涡中浮现。这不是普通的数字艺术展,而是鲁迅文学奖得主王诗玥(本名王世晓)将他的现实主义小说《给你,日与夜》转化为AI视觉语言的实验性尝试。这部仅两分钟的短片,却承载着一位作家对文学未来形态的大胆探索。

王诗玥的选择在当代中国文坛显得格外醒目。当大多数现实主义作家对数字平台保持谨慎距离时,他却主动拥抱技术变革,将AI视为拓展文学表达的新工具。这种姿态背后,是一个始终游走于文学传统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写作者的清醒认知:AI既非洪水猛兽,也非万能解药,而是一种需要被谨慎理解和驾驭的新媒介。
《给你,日与夜》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文本。小说跨越半个世纪,追踪主人公王端武从1970年代到当代的生命轨迹——一个经历了弟弟意外死亡、辍学务农、工厂倒闭、婚姻破裂,最终成为网络直播”流浪大师”的复杂人生。每一章都暗合不同的文学传统,从卡夫卡的荒诞到加缪的存在主义,构成了一幅中国社会变迁中的个体心灵图景。将如此丰富的文本转化为视觉语言,本身就是一场近乎疯狂的尝试。
王诗玥的AI实验经历了痛苦的迭代过程。最初的版本与小说精神相去甚远,经过数月调整,才形成了现在这个由黑暗漩涡到金色麦田的视觉隐喻。这不是对情节的简单复述,而是对小说情感核心的诗意提炼。正如王诗玥所言,AI的优势不在于再现现实细节,而在于创造”富有表现力的印象派”画面,唤起那些难以言传的情绪与象征。当主人公从病床坠入黑暗,最终浮现在麦田中时,AI生成的图像确实捕捉到了小说中那种绝望与希望交织的生命体验。
这场实验引发了关于文学本质的深层思考。重庆书展上,有观众感叹AI短片为文学接受开辟了新维度,将孤独的阅读体验转化为可共享的感官旅程。但王诗玥清醒地认识到AI的局限:它能生成”骑自行车穿过麦田的孩子”的图像,却无法理解麦田在王端武心中激起的复杂情感波澜。这种认知建立在他对文学创作本质的理解上——写作最终是关于”那个时代的人,而不是那个时代对人们的作用”,是关于个体在历史洪流中具体的生存体验。
王诗玥的立场之所以引人注目,在于它超越了常见的两极反应——既非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也非条件反射般的拒斥。这种平衡或许源于他自身的生命经验。与小说主人公相似,王诗玥本人也来自湖北农村,经历过南下打工的艰辛,见证了中国经济崛起背后的个体代价。当他重病卧床期间创作这部小说时,对存在意义的思考变得尤为迫切。”时间就这样流逝,日夜流淌”的书名取自《论语》,暗示着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生命态度——即使知道石头永远推不上山顶,人仍然要日复一日地坚持。这种植根于具体生存体验的认知,是AI无法真正理解的文学内核。
王诗玥的实验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文学命题:在技术变革的时代,现实主义的出路不在于固守传统的表达方式,而在于重新定义什么是”现实”。当AI能够轻易制造逼真图像时,文学的现实主义或许应当更坚定地转向那些机器无法复制的领域——个体记忆的情感纹理,历史经验的复杂层次,以及那些无法被算法简化的生命矛盾。在这个意义上,王诗玥的AI实验恰恰是为了确认人类写作不可替代的价值。
从黑暗漩涡到金色麦田的视觉旅程,最终成为了一个关于文学命运的隐喻。当现实主义文学遭遇AI时,它不必担心被消解,反而可能在这种碰撞中发现新的可能性。王诗玥的尝试表明,真正的文学创新不在于媒介的新旧,而在于能否坚持对人的复杂性的探索。在这个算法日益主导的世界里,或许正是这种坚持,才能让文学继续保持它照亮黑暗、守望麦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