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发现疑似北魏时期的”皇帝北巡碑”,可能与道武帝399年北伐高车部落的历史事件有关,为研究北魏边疆治理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内蒙古乌兰察布2025年8月25日电 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广袤的丘陵草原上,一块镌刻着”皇帝北巡碑”字样的古老石刻惊现于世,这一重大考古发现立即在史学界引起轰动。据专家初步考证,这块石碑极可能属于北魏时期(386-534年),或与道武帝拓跋珪399年北伐高车部落的历史事件密切相关。

草原巨石现千年碑文
这块沉睡千年的石碑被发现于乌兰察布一处自然形成的花岗岩巨石上,由内蒙古文化遗产考古研究所与当地文物部门联合考察时意外觅得。巨石表面1.9米宽、2.6米高的区域上,密密麻麻刻满了古老的文字,虽历经千年风雨侵蚀,仍有50余字清晰可辨。
“我们已经对石碑进行了数字化扫描并制作了拓片,目前正组织专家进行深入研究和鉴定。”内蒙古文化遗产考古研究所所长孙劲松向记者介绍道。从现场拍摄的照片可见,碑文顶部”皇帝北巡碑”五个篆体大字庄重肃穆,下方文字虽部分模糊,但”王朝”、”正月”、”各国之子”、”中国西域商人”等字样仍清晰可读。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莫府”一词在碑文中反复出现达七次之多。据史学家考证,”莫府”是中国古代北方东胡系部落首领的常用称谓,这一发现为石碑的年代判定提供了重要线索。
北魏道武帝北伐的历史回声
尽管碑文缺乏明确的年号、人名等关键时间标记,但专家们通过书法风格、”莫府”称谓的使用频率,以及石碑所处地理位置靠近北魏时期军事防线和古城遗址等特点,初步推断其可能刻于北魏时期。
中国文物学会会员刘铮指出:”这块石碑很可能与北魏道武帝拓跋珪399年北伐高车部落的历史事件有关。”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399年正月,道武帝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出发,兵分两路北征高车部落。他亲率东路军主力,大败近40个高车氏族,次月凯旋后在牛川(今内蒙古境内)举行盛大狩猎活动,并刻立”布山纪念碑”以纪战功。
新发现的”皇帝北巡碑”在内容与风格上与已知的”布山纪念碑”有诸多相似之处,极可能是同一历史时期的产物。若此推断成立,这块石碑将成为研究北魏边疆治理与民族融合的珍贵实物资料。
填补北魏御碑体系的重要缺环
在此之前,学术界已知的北魏皇家碑刻主要有《皇帝东征碑》和《皇帝南戈壁赎罪颂》。前者原碑已佚,仅存拓片;后者虽保存下来但已残缺不全,现藏于大同博物馆,被视为古都平城最重要的铭文之一。
“《皇帝东征碑》在《水经注疏》中有记载,虽原碑不存,但拓本尚在;《皇帝南征颂》经过搬迁保护,现已成为大同的重要历史文物。”刘铮介绍道,”而这次发现的’北巡碑’恰好填补了北魏皇家碑刻体系中’北巡’这一重要环节。”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块碑刻分别记录了北魏王朝东征、南巡、北巡的重大军事行动,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皇家纪功碑体系。它们的发现为研究北魏政治军事制度、边疆治理策略以及书法艺术演变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一手资料。
保护与研究并进
目前,考古人员已对石碑进行了全方位记录和数字化处理,并计划采取紧急保护措施。内蒙古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尽快启动申报程序,争取将这块石碑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名录。”
与此同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史学专家正齐聚乌兰察布,对碑文内容展开深入解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明远认为:”碑文中反复出现的’莫府’称谓和’各国之子’等表述,可能反映了北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复杂关系,这对理解当时的民族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华则表示:”石碑所在地靠近北魏时期的军事防线,其内容可能包含重要的边疆治理信息。我们将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力争还原这段被尘封的历史。”
草原丝路的文化见证
除了历史价值外,”皇帝北巡碑”的发现还为研究古代草原丝绸之路提供了新线索。碑文中”中国西域商人”等字样的出现,表明当时中原与西域乃至更遥远地区之间存在着活跃的商业往来。
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院长巴特尔指出:”北魏时期,平城作为北方政治中心,通过草原丝绸之路与西域、中亚保持着密切联系。这块石碑可能是这段辉煌历史的又一见证。”
随着研究的深入,专家们还将在石碑周边展开更大范围的考古调查,寻找可能存在的配套建筑遗址或其他相关文物。内蒙古考古研究所已制定详细工作计划,预计未来数月内将有更多重要发现公布于世。
这块沉睡草原千年的石碑,正缓缓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向世人讲述那段金戈铁马、民族交融的辉煌历史。它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北魏碑刻体系的空白,更为研究中国古代边疆治理、民族关系和丝绸之路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在专家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这段被岁月尘封的历史必将重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