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身份证:中国科学家为濒危金丝猴打造的”生命档案”

中国科研团队首创AI系统为金丝猴建立数字身份证,实现野生动物智能保护。

在秦岭苍翠的山林中,一只名叫”方堂”的金丝猴正灵活地穿梭于树冠之间。这只三岁的小家伙以其高超的”乞食技巧”在200多只金丝猴中脱颖而出。不远处,它的父亲”杨聪”则安静地待在树荫下,注视着儿子与同伴”卡菲”嬉戏玩耍。这些生动细节,正通过中国科学家首创的人工智能识别系统被完整记录下来,为全球野生动物保护开启全新篇章。

西北大学郭松涛研究员带领的团队开发出一套革命性的”动物数字身份识别系统”,该系统不仅能准确识别每只金丝猴的独特面部特征,更能通过17个数字追踪点,完整记录它们的行为模式与社交互动。这套系统如同为每只金丝猴建立了”生命档案”,让科学家们首次能够以数字化方式长期追踪野生动物的个体行为变化。

“研究动物不应该只是了解它们是什么,或者它们长什么样。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它们的行为,以制定更好的保护策略。”郭松涛研究员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强调。在他的团队建立的数据库中,每只金丝猴都有一个独特的名字和行为档案。比如绰号”疤痕”的雄性首领,系统不仅记录下它年轻时的勇猛好斗,也捕捉到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温和的性格转变。

这项技术的突破性在于,它解决了野生动物研究中的两大难题:长期个体识别和行为量化分析。传统野外观察受限于人力和环境因素,难以持续跟踪快速移动的动物群体。即使使用摄像设备,海量视频数据的处理也令研究人员望而生畏。郭松涛团队的AI系统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能够自动识别、分类和存储动物行为数据,实现了野生动物研究的”数字化革命”。

这套系统的研发历程见证了中国科技创新的坚实步伐。2018年初,团队开始探索AI技术在灵长类研究中的应用;2020年,全球首个灵长类动物面部识别系统Tri-AI问世;如今,行为识别系统再次开创世界先河。郭松涛表示,这些成就与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整体进步密不可分,”无论是在汽车制造还是其他领域,技术进步使我们能够与专业知识形成协同效应”。

更令人振奋的是,中国科学家并未将这一突破性技术束之高阁。研究团队已将其作为开源工具与全球学术界共享,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团队已将其应用于环尾狐猴研究。目前,该系统已成功扩展到10个不同物种,包括河马、羊驼和小熊猫等,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为了让公众也能参与野生动物保护,团队还开发了”猴脸识别”微信小程序。通过这个平台,普通人不仅能查阅金丝猴的”数字档案”,还能上传拍摄到的野生动物影像,为科学研究贡献力量。这种”公民科学”模式,打破了学术研究与公众参与之间的壁垒。

在2025年马达加斯加国际灵长类动物学会大会上,郭松涛的团队向全球学者展示了这项中国创新成果。他们用实实在在的科技突破,向世界讲述着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智慧与担当。而更令人期待的是,团队正在研发的另一项”将震惊国际学术界”的灵长类研究突破,有望在2026年西安举办的下一届大会上揭晓。

从秦岭深山到国际学术舞台,中国科学家用技术创新为濒危物种保护开辟了新路径。这些记载着金丝猴生活点滴的”数字身份证”,不仅是对生命的尊重与珍视,更是中国为全球生态保护贡献的智慧方案。当科技与自然如此和谐相融,我们或许正在见证一个更智能、更可持续的野生动物保护新时代的到来。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