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如何将多重战略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已成为各地区共同探索的核心课题。战略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根植于一方水土的生长脉络;发展也绝非千城一面,而是在国家蓝图与地方禀赋之间找到那一道独特的光。

好的,一句话总结:

​安徽通过将国家战略与本地优势相结合,聚焦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以创新协同和开放合作成功将政策机遇转化为强劲的经济增长动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沿江省市既要挖掘自身潜力、找准特色优势,也要相互协作、促进互联互通。”这句话深刻揭示出发展的辩证法——既要向内扎根,也要向外延展;既要独立探索,也要协同共进。而安徽的实践,正成为这句话最生动的注脚。

曾几何时,安徽被戏称为“不东不西”的中间地带,而如今,它已一跃成为国家战略叠加优势最为显著的省份之一。2024年,全省GDP突破5万亿元,十几年来连续跨越四个万亿大关;外贸跑出“加速度”,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更令人瞩目的是,这里已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镇——今年上半年,安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量双双位居全国第一。全国每出口四辆汽车,就有一辆是“安徽造”。这片土地正在用实力撕掉旧标签,以全新姿态嵌入国家发展的坐标。

那么,安徽是如何做到的?

答案正在于:把战略“重叠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不是简单执行政策,而是主动谋划、系统融合、精准落地。

它体现在战略承接与区域协同的智慧之中。安徽深刻领会“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之路,把新能源汽车产业确立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引擎。它没有与上海拼研发源头、与江苏拼零部件规模、与浙江拼民营活力,而是找准自己的角色——依托区位优势,扮演长三角“超级联络人”,重塑汽车产业生态圈。合肥与芜湖整装出发,滁州、宣城等城专注零部件与材料,一条错位发展、互补共赢的产业链悄然成形。

它体现在机制创新与政策协同的务实作为上。2023年7月,安徽成立省汽车办,不增编制、却增效能,专业化推动产业集群建设。省政府出台专项指导意见,以法规形式支持产业发展,搭建企业供需对接平台,推动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大环节融合贯通。如今,全省已汇聚7家整车企业、超3000家规模零部件供应商和1700余家后市场服务企业,构建出从研发到回收的全生命周期产业生态。

它更体现在深度融入区域发展格局的开放胸怀。从省级创新机制超百项,到皖北城市与沪苏浙结对帮扶;从共建江海直达运输体系、与上海港实现一体化运营,到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及多式联运基地的建设——安徽正在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真正“抓住四面八方的机遇”,在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多重战略中寻找支点、汇聚资源。

而这,只是中国区域协同发展的一幅缩影。

江苏以“四大集群”为支柱,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黑龙江坚守“国家粮食压舱石”使命,用丰硕的粮产端牢“中国饭碗”;新疆和广西依托陆海新通道,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各地正以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协调互融的协作机制,共同演奏一首波澜壮阔的区域协奏曲。

正如任萍在文章中所启示我们的:战略不是束之高阁的文件,而是可感可触的发展动能;优势不会自动转化为胜势,它需要被洞察、被整合、被创造。唯有因地制宜、融合协同、开放创新,才能让战略“重叠”之处,迸发出持续而强劲的发展能量。

新征程上,中国正以更细腻的笔触、更系统的思维,书写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篇章。而安徽和其他各地的实践已经证明:当我们真正读懂国家战略、扎根地方实际、联通内外资源,战略效益终将汇成那股推动时代向前——强劲而澎湃的动能。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