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西之绝境》是一部在视觉表现和叙事格局上全面升级的华丽续作,但未能突破传统开放世界玩法的框架,在创新性上略显保守。
评测人:泰勒·钱西 发布时间:2022年3月1日 上午11:00
引言:迈向荒野的下一步
当阿尔洛伊的脚步踏过锈红色的峡谷与摇曳的荧光丛林时,《地平线:西之绝境》已然宣告了自己的野心。作为《地平线:零之曙光》的直接续作,这部作品并未选择保守的改良,而是以更具野心的叙事格局、更细腻的角色塑造以及视觉上的颠覆性进化,试图重新定义开放世界冒险的边界。然而,在光鲜的表象之下,某些根植于玩法核心的矛盾与设计惯性,却让这部续作在迈向神坛的路上留下了些许踉跄的足迹。

故事的延续:在毁灭与希望之间
游戏紧接前作的尾声,地球的生态崩溃已进入倒计时。阿尔洛伊肩负着寻找关键人工智能“盖亚”备份的使命,却因线索中断而陷入僵局。此时,亦正亦邪的赛伦斯带着秘密悄然西行,迫使阿尔洛伊深入“西之绝境”——一片基于美国西海岸重构的危机四伏之地。这里不仅是机械巨兽的巢穴,更是多个部落政治角力的舞台。阿尔洛伊必须穿梭于沙漠城邦、沿海部落与密林氏族之间,在解开历史谜团的同时,平衡各方势力脆弱的同盟关系。 游戏的开场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叙事示范:一段可选的前作回顾视频迅速唤醒记忆,而紧接着的序幕则通过一场沙暴中的潜入任务,将阿尔洛伊的紧迫感、新环境的危险性以及基础战斗系统的微调无缝衔接。这种“即插即用”的设计既照顾了新玩家,也为老玩家注入了强烈的推进动力。
进化与迭代:在熟悉框架中寻找新意
Guerrilla Games显然深谙“如果没坏,就不要修”的道理。本作的核心玩法依旧围绕潜行、机械兽狩猎与部落冲突展开,弓箭、陷阱与长矛仍是主力武器。但真正的进化藏于细节之中:六套技能树分别对应战士、猎人、陷阱专家等职业倾向,玩家可通过解锁特殊攻击或被动增益塑造独特的阿尔洛伊。新增的“勇气值”系统更在关键时刻提供爆发性技能,如瞬间强化攻击或隐身能力,为战斗注入策略变数。 然而,技能系统虽丰富,却未真正突破开放世界的互动逻辑。攀爬仍需依赖预设的黄色抓握点,潜行依旧局限于大片红草的掩护——这些设计虽稳妥,却难免令人怀念起《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中那种基于物理规则的创造性自由。 所幸,新工具为探索增添了亮色:滑翔伞让高空跃下成为充满诗意的移动方式,抓钩器实现了立体空间的快速穿梭,而水下呼吸器则开启了沉没都市的深海谜题。这些设计不仅拓展了垂直探索的维度,更与雨林、沙漠、雪山等多元生态环境紧密契合,展现出Guerrilla对环境叙事的敏锐掌控。
视觉的盛宴:一个“活着”的后末日世界
如果说《零之曙光》用冷峻的金属与荒野构建了后末日的苍凉,那么《西之绝境》则用色彩与生命重新定义了“毁灭后的生机”。PS5的机能加持下,阳光穿过密林的光斑、沙尘暴中若隐若现的机械巨影、水下摇曳的藻类与废墟,共同编织出一幅动态的生态绘卷。尤其令人惊叹的是角色演绎的进化:通过精准的面部捕捉,阿什莉·伯奇为阿尔洛伊注入了坚毅之外的脆弱与幽默,而新角色如学者阿尔瓦的执拗、部落领袖佐克的豪迈,均通过细微表情与肢体语言变得鲜活。这些表演不仅推动剧情,更让部落间的文化冲突与个人命运的纠葛充满感染力。
裂痕与局限:光环下的阴影
然而,本作的瑕疵正藏于其最耀眼的光环之下。开放世界设计仍遵循“清单式”逻辑:营地清理、收集品追踪、支线任务链……这些内容虽充实了游戏时长,却难逃重复感。更关键的是,世界互动的“脚本化”限制了玩家的创造性。当玩家试图用火烧草丛引开敌人,或利用环境制造连锁爆炸时,往往会发现系统并未支持这种即兴玩法——战斗策略一旦固化,后期难免陷入“最优解”的循环。 剧情方面,作为三部曲的中间章节,本作不可避免地陷入“承上启下”的困境。新阵营的引入略显仓促,部分反派动机流于表面,而核心谜题的揭晓又为终章预留了过多悬念,可能导致玩家在通关后产生“未完成”的怅然。
结语:迈向未来的未竟之路
《地平线:西之绝境》如同一台精密的机械兽:外壳璀璨,齿轮咬合精准,每一处纹理都彰显工业技术的巅峰。它用惊人的视听语言与饱满的情感叙事,构建了一场值得沉浸的史诗旅程。然而,当开放世界游戏的进化方向已从“填充内容”转向“系统性共鸣”时,它未能完全突破前作框架的保守心态,使得这部续集更像是一场华丽的“强化”而非“革新”。 或许,正如阿尔洛伊的旅程一样,真正的突破永远需要勇气踏出熟悉的边界。对于这个系列的未来,我们仍愿相信,下一次日出时,她将带领我们见证一个真正无拘无束的荒野。
评分:8.5/10 亮点:视觉艺术的巅峰、角色演绎深入人心、世界构建充满想象力 遗憾:开放世界互动缺乏突破、部分系统设计趋于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