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灰烬中寻找微光:《35MM》的末世挽歌与人性余温

《35MM》是一款氛围压抑、叙事动人的末世题材步行模拟游戏,虽 gameplay 存在明显缺陷,但其独特的斯拉夫式苍凉美学和人性刻画仍值得一试。​

“他说,对于一个身处险境的人,正确的梦是危险的梦,其余一切不过是慵懒与死亡的召唤。”——科马克·麦卡锡,《路》

若我告诉你,《35MM》的故事始于一场席卷全球的致命瘟疫,残存的人类在荒芜的俄罗斯废土上挣扎求生,你或许会蹙眉——这类设定在近年早已泛滥成灾。但请稍安勿躁:这款由独立开发者谢尔盖·诺斯科夫倾注心血的游戏,并非蹭热度的仓促之作。它的PC版本早在六年前便已问世,如今登陆主机平台,更像是一场迟到的对话,而非对现实的投机。在末世题材泛滥的今天,我们真正需要追问的是:当灾难的尘埃落定,《35MM》能否在同类作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


​一、 荒原上的双人舞:沉默中的生存诗篇​

游戏开场,浓雾如裹尸布般缠绕着一间破败木屋。两名男子站在门前,其中一人是玩家扮演的彼得罗维奇,另一人则是他沉默的旅伴。他们对肆虐的埃博拉变种病毒免疫,但这份“幸运”在死寂的世界中显得如此讽刺。彼得罗维奇的目标简单而执着:穿越荒原,寻找可能幸存的家人。 诺斯科夫并未急于用宏大的叙事征服玩家,反而以近乎奢侈的耐心铺陈氛围。前十五分钟,你只需翻找废弃棚屋、沿小径行走、偶尔偏离道路,聆听风声与鸟鸣。两名角色的对话简洁如刀,却精准割开世界的压抑表皮。彼得罗维奇偶尔的内心独白与黑色幽默,为灰暗调色板添上一抹人性的暖色。这种克制让人想起麦卡锡的《路》:末日之下,情感无需喧哗,沉默本身已是史诗。 更值得称道的是游戏对“展示而非讲述”的坚持。散落的报纸、泛黄的笔记、一台老式黑胶唱机……这些碎片不急于推进剧情,却悄然构建世界的厚度。玩家的探索不仅影响结局,更成为理解角色动机的钥匙。在技术有限的框架下,诺斯科夫用细节的密度弥补了规模的不足,这是一种属于创作者的智慧。


​二、 氛围的炼金术:雾、声与孤独的重量​

若说叙事是《35MM》的骨架,那么氛围便是其流淌的血液。游戏中挥之不去的灰雾,既是视觉符号,亦是隐喻——它吞噬远方的地平线,也遮蔽了希望的光晕。但这种模糊并非缺陷,反而成为游戏气质的核心:不确定性才是末日最真实的恐惧。 声音设计同样功不可没。远处若有若无的异响、脚步踩碎枯枝的脆裂、 Dmitry Nikolaev 与 Sergey Grishin 合作的配乐,如同钝器敲击胸腔。低沉的合成器音符与环境的自然之声交织,让人恍惚间分不清危险来自外界还是内心。这种“斯拉夫式压抑”令人联想到《地铁》与《潜行者》系列——一种根植于土地与历史的苍凉。 当然,作为一款由单人主导、移植自六年前Unity项目的游戏,《35MM》的技术瑕疵显而易见:贴图延迟、僵硬的角色动画、简陋的怪物模型……但奇妙的是,这些缺陷并未彻底瓦解沉浸感。雾的遮蔽反而成为某种美学妥协,让玩家的想象填补技术留白。这是一种近乎诗意的“负空间创作”。


​三、 断裂的齿轮:当游戏性拖累诗意​

然而,《35MM》最大的矛盾在于:诺斯科夫对氛围的精准掌控,与游戏系统的笨拙形成了残酷对比。游戏试图融合步行模拟、生存管理与解谜元素,结果却像一件缝补过多的旧衣,处处露出线头。 ​​生存要素的尴尬定位​​ 健康、饥饿与耐力条的设计本应强化生存压力,却因资源过于充裕而沦为形式。彼得罗维奇视线模糊的饥饿提示更像是一种视觉干扰,而非紧张感的来源。当玩家背包里塞满罐头时,“活下去”的紧迫感便被消解为打卡任务。 ​​解谜与探索的割裂感​​ 部分谜题设计巧妙(如利用照片触发回忆),但更多时候,玩家陷入“无目的徘徊”的困局。提示系统时而隐晦如谜语,时而直白如说明书,破坏了解谜的节奏感。反倒是那些偏离主线的角落——一间藏有手绘地图的地下室,或一段关于旧日爱情的录音——带来了更真实的触动。 ​​动作环节的灾难性溃败​​ 最令人遗憾的是QTE与射击环节。单调的按键连打、僵硬的手感、缺乏辅助瞄准的射击……这些片段仿佛来自另一款游戏。特别是中后期的犬群战斗,几乎成为操作噩梦。当彼得罗维奇蹒跚举枪,子弹如无头苍蝇般飞散时,玩家感受到的不是挑战,而是系统与叙事间的断裂。


​四、 脆弱的光晕:为何我们仍需要《35MM》?​

批评至此,我们似乎已可将《35MM》归为“意图大于完成度”的又一案例。但为何通关后,那片灰雾与两个男人的背影仍萦绕心头?或许因为,诺斯科夫真正捕捉到了一种末世中稀缺的真实:​​脆弱下的尊严​​。 彼得罗维奇不是英雄,他疲惫、怀疑、甚至偶尔懦弱,但仍会为同伴省下一块面包;他的相机不仅是收集要素,更是对抗遗忘的武器——每张照片都是对“存在过”的倔强证明。这种对平凡人性的聚焦,让《35MM》避免了同类作品沉溺于宏大悲情的陷阱。 更重要的是,游戏对“陪伴”的刻画超越了语言。两名角色间极少交谈,但共分一瓶水、轮流守夜的默契,比任何煽情台词都更有力量。这让人想起哲学家列维纳斯所言:“生存的终极意义在于对他者的责任。” 在文明崩坏的废墟上,这种责任成了最后的道德。


​结语:一曲为幸存者而写的安魂曲​

《35MM》不是完美的作品。它的游戏性拼凑生硬,技术力捉襟见肘,甚至未能完全兑现其叙事野心。但当你放下手柄,那片荒原的寒意仍会渗入肌肤——因为诺斯科夫让我们相信,在末日之后,重要的不是如何辉煌地生存,而是如何温柔地存在。 若你期待的是酣畅淋漓的战斗或烧脑谜题,此行或许会失望;但若你愿沉浸于一场关于失去、记忆与微小希望的挽歌,《35MM》那粗粝而真诚的呼吸,或许能在你心中找到回响。毕竟,在满目疮痍的世界里,有时最动人的不是幸存者的呐喊,而是他们沉默时,仍未熄灭的眼底微光。


​评分:7/10​​ ​​推荐人群​​:偏爱氛围驱动叙事、能容忍技术瑕疵的末世题材爱好者;《地铁》《潜行者》系列粉丝;寻求短时沉浸体验的玩家。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