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缉令:死亡》是一款战斗系统粗糙、叙事混乱但风格独特的赛博朋克动作游戏,适合追求邪典趣味的玩家。
有时候,我们渴望的正是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体验——它扎根于我们熟悉的土壤,却又生长出怪诞而迷人的枝桠。从第一眼看到《通缉令:死亡》开始,我就知道它注定会搔到我心中那块痒处。这是一个将80年代复古未来主义、武士刀与突击步枪的荒谬混搭、多元文化大熔炉以及《如龙》式小游戏糅合在一起的作品。它是否成功地将这些元素编织成一场值得体验的冒险?让我们潜入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一探究竟。

故事背景:高概念与叙事失焦的悖论
游戏将玩家抛入一个近未来的反乌托邦香港。你扮演斯通中尉,一名因战争罪行而受审的士兵,通过一家企业的“第二次机会”计划重获新生,领导一支名为“僵尸小队”的公司雇佣警队,负责镇压日益猖獗的机器人叛乱。团队的构成本身就像一场刻意的荒诞实验:爆破专家科尔特斯沉默寡言,狙击手赫尔佐格沉溺于情色幽默,医生“医生”则冷静得近乎非人。而他们的处境更是雪上加霜:母公司破产、机器人暴动、银行虎视眈眈——这一切本应铺陈出一部充满张力的赛博朋克史诗。
然而,《通缉令:死亡》的叙事却像一场醉汉的呓语,充满了随机的起承转合。角色如走马灯般登场又消失,关键情节线索被随意提起又弃之不顾。例如,开场不久出现的神秘女商人黄夫人,以其强大的气场甚至令斯通感到恐惧,俨然是故事的关键人物——但她仅亮相一次便再无踪影。类似的问题层出不穷:机器人是否拥有痛觉?斯通拯救的受虐儿童有何意义?小队成员背负的战争罪责如何影响他们的命运?这些本可深挖的议题均被草草带过,使整个故事沦为一连串支离破碎的事件拼贴。
但恰恰是这种无序中,游戏偶尔迸发出令人拍案叫绝的诡异魅力。比如,当斯通在警局翻阅一份档案时,画面突然切换成90年代动漫风格的梦境片段;角色在吃拉面时,画外音竟开始严肃讲解拉面文化史;抑或是斯通毫无征兆地在过场中高歌《99个德国空军气球》。这些打破第四面墙的瞬间,让游戏散发出一种B级片式的狂想气质。尽管整体叙事混乱,但这份敢于“胡来”的勇气,反而成了它最独特的标识。
战斗系统:刀光剑影中的矛盾与随机
游戏流程遵循“过场动画→关卡战斗→基地探索→小游戏”的循环模式。其中,战斗无疑是核心体验。《通缉令:死亡》试图融合冷兵器与热兵器的对决:斯通可切换武士刀、手枪、突击步枪等武器,玩家既可选择掩体后射击,亦可持刀近身搏杀。
近战系统是设计的重点。通过剑击与手枪的配合(后者主要用于眩晕敌人),玩家可以快速贴近目标并触发“吸血机制”——类似《血源诅咒》的设定,近战攻击可回复部分已损失生命值,鼓励玩家采取高风险高回报的激进风格。然而,这一系统的执行却充满矛盾。
招架机制 成为最大痛点。游戏设有刀剑招架与手枪招架两种方式,但前者即便成功也不会打断敌人连击,反而可能让玩家陷入更危险的僵直;而手枪招架却能直接击晕敌人,形成反击窗口。这种不平衡使得玩家更倾向于回避刀剑招架,削弱了冷兵器对抗的深度。
更令人困惑的是 伤害输出的随机性。同一敌人的攻击可能仅造成轻微伤害,也可能瞬间削减小半生命值;榴弹发射器时而一击必杀,时而如烟火般徒有光影。这种缺乏规律的设计让战术规划变得徒劳,玩家往往只能依赖试错而非技巧。
不过,战斗中也不乏闪光点。处决动画 丰富且血腥——断肢、爆头、手榴弹处决等演出充满暴力美学,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操作上的挫折感。此外,队友技能(如科尔特斯的窒息攻击、医生的复活能力)虽因触发随机而难以掌控,但偶尔的救援时刻仍能带来惊喜。
Boss战与小游戏:高开低走的体验曲线
游戏中的Boss战堪称设计理念的缩影。首场与蜘蛛坦克的远程对决令人印象深刻:玩家需在废墟间穿梭,利用场景武器对抗庞然大物,节奏紧张且富有策略性。然而后续Boss多数退化为“强化版杂兵”,仅依赖招架或闪避的单调循环。唯一例外是第三关的隐形刺客Boss,雨中听声辨位的设计颇具新意——但一旦破除其隐身,战斗又回归平庸模板。
小游戏则延续了《如龙》式的混搭风格。节奏游戏(吃寿司、唱《99个德国空军气球》)操作简单,趣味性有限;而独立射击游戏《Space Runaway》甚至可在Steam免费获取,虽与主线关联薄弱,但至少提供了完整的怀旧街机体验。这些内容虽未拉低整体水准,却也难称亮点。
视听与氛围:被埋没的黄金配乐
《通缉令:死亡》最令人惋惜的或许是其对音乐资源的浪费。游戏中收录了多首经典歌曲的翻唱版,包括Donna Summer的《She Works Hard for the Money》、Kiss的《Sure Know Something》等,每一首都承载着浓厚的80年代气息。然而,除了《Maniac》在过场中出现外,其余曲目均被塞进警局点唱机中,从未融入实际关卡。为何投入资源获取版权,却让这些本该烘托氛围的金曲沦为背景彩蛋?这无疑是对游戏风格化潜力的自我削弱。
结语:一场值得宽容的混乱实验
《通缉令:死亡》并非一款“成熟”的作品。它的叙事支离破碎,战斗系统充满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许多设计选择令人费解。但若你愿意接受这种近乎“邪典”气质的体验,它或许能带来一种难以复制的快乐——就像一部成本高昂的B级片,漏洞百出却充满生机。
它不适合追求严谨叙事的玩家,但可能吸引那些渴望在游戏中发现“意外之喜”的探索者。当斯通在废墟中突然唱起歌,当拉面汤底被赋予哲学解说,当武士刀与机甲碰撞出荒谬的火花——《通缉令:死亡》至少证明了,游戏仍然是可以任性做梦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