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诅咒》是一款结合了万智牌卡牌策略与战锤战术对战的快节奏桌面战棋游戏,通过独特的派系设计和卡牌召唤机制,带来创新融合体验。
在这个桌游设计日趋多元的时代,我们很少能看到真正突破框架的创意融合。而当《万智牌》的卡牌构筑遇上《战锤》的战场策略,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诅咒》(Malediction)给出了令人惊艳的答案。这款由Loot Studios开发的创新作品,不仅重新定义了小规模战棋游戏的边界,更以其独特的机制设计和艺术表现,为玩家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

打破界限的游戏设计
《诅咒》最令人称道的是其“指挥官遇见战锤”的核心设计理念。与传统战棋游戏不同,玩家在这里不仅要部署迷你模型,更需要像构筑万智牌套牌一样,围绕一位领袖组建专属卡组。这些卡牌不仅代表作战单位,还包含装备、通道法术(较慢的法术)和迅捷法术(快速法术)。这种设计让每一场战斗都充满了策略深度和不可预测性。
游戏中独特的“回声”(Echo)资源系统,巧妙借鉴了万智牌的法力机制,但又完美融入了战棋的战场环境。玩家需要权衡是召唤新单位,还是使用法术强化现有部队——这种决策焦虑既紧张又令人兴奋。正如设计师所言:“你不仅在定制军队,更在定制增强他们的方式。”
快节奏的战略博弈
与传统战棋往往需要数小时才能决出胜负不同,《诅咒》的游戏节奏明快而激烈。通过设定25点胜利条件的胜利目标,游戏巧妙避免了拖沓感。玩家可以通过消灭敌人(获得等同于其成本的胜利点)或夺取散布在战场上的强大神器来获取分数。
更令人赞赏的是其单位部署机制:初始单位从战场角落入场后,后续单位可以借助已部署单位进行“连锁部署”——只要不被敌军纠缠,就能在任何位置快速投放兵力。这彻底改变了传统战棋需要缓慢推进的节奏,让游戏充满动态变化和战术奇袭。
四大派系的独特魅力
游戏初版的四个派系展现了令人惊叹的设计多样性:
- 原始之血(Primal Blood)就像万智牌中的红色套牌,充满狂暴的攻击性。他们愿意牺牲准确性和生命值来换取攻击加成,单位常常能进行鲁莽冲锋和额外移动,如同狂战士般的战斗风格。
- 破碎王座骑士团(Order of the Shattered Throne)则宛若白色套牌,注重防御和生命增益。这些天使守护者能够为同伴承受伤害,其法术多以治疗和伤害抵消为主,构建起坚不可摧的防御体系。
- 堕落军团(Legion of the Fallen)完美诠释了黑色套牌的恐怖美学。由行尸走肉组成的军队擅长用低成本仆从淹没敌人,通过数量优势和毁灭性打击瓦解对手,Guilherme Motta为其创作的艺术作品更是将这种哥特式恐怖氛围推向极致。
- 球体秘密会议(Conclave of the Spheres)则如同蓝色套牌般专注于法术操控。他们擅长魔法操纵,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爪牙来实现目标,展现了以法术为核心的战术风格。
创新性的模型解决方案
《诅咒》在模型呈现上采用了极具前瞻性的解决方案。基础版提供精美的纸板立牌代表单位和地形,而众筹支持者将获得全套STL文件,可以自行3D打印精致的模型。这种设计不仅降低了入门门槛,更为拥有3D打印机的玩家提供了高度定制化的可能。官方还贴心地提供了按需打印服务商列表,确保所有玩家都能享受完整的游戏体验。
桌面游戏的新范式
玩过《诅咒》后,最深刻的感受是:这不仅仅是一款游戏,更是一次对桌面战争游戏形式的重新思考。它需要适度的桌面空间,但相比传统战棋更加紧凑;它借鉴了其他游戏的优秀元素(如万智牌的“横置”机制和法术分类),但将这些元素融合得浑然天成。
游戏中的每个决策都充满重量感:手牌管理、资源分配、单位部署、战术执行——这些层次丰富的决策环环相扣,创造出令人沉醉的战略深度。而不同派系之间截然不同的游戏风格,确保了游戏具有极高的重玩价值。
结语:桌面游戏的未来已来
《诅咒》代表了桌面游戏设计的新方向:打破类型界限,融合最佳元素,创造全新体验。它既满足了万智牌玩家对卡牌策略的追求,又回应了战棋玩家对战场指挥的渴望。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和制作方式,展现了桌面游戏产业未来的无限可能。
对于那些寻求新鲜体验的战略游戏爱好者,《诅咒》不仅是一款游戏,更是一次发现——发现不同游戏类型融合的可能性,发现桌面游戏仍然未被开发的潜力。在这个创意融合的新时代,《诅咒》无疑树立了一个值得关注的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