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海》用惊艳的画面和深刻的主题讲述了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但重复乏味的玩法让这段旅程略显漫长。
2019年7月,Electronic Arts旗下独立游戏《Sea of Solitude》(孤独之海)悄然上市。它像一首写给成年人的暗黑童话,用诗意的画面和沉重的主题,讲述了一个女孩在内心之海中的孤独航行。IGN为它打出了6.5分的评价——“还不错,但本可以更好”。而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场美学与玩法割裂的体验:你明明被它的灵魂所吸引,却疲于重复划桨的动作。

《孤独之海》最大的魅力,来自于它毫不掩饰的视觉语言。游戏构建了一个被水淹没的城市废墟,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红色,建筑物的轮廓倒映在宁静的海面上,美得如同一幅流动的油画。而你扮演的Kay,是一个双耳竖立、身披红衣的“孤独怪物”。她划着小船,在这个空无一人的世界里寻找重新变回人类的可能。
这个世界并不空洞。它充斥着隐喻:漆黑巨大的怪物代表愤怒,盘旋的飞鸟是焦虑的化身,被困在笼中的影子则象征着内心的枷锁……这些意象并不晦涩,却直指人心。你会很快意识到:这片海,其实是Kay的内心世界;每一个怪物,都是她情绪的一个碎片。
而游戏的核心玩法,正是通过解开这些情绪谜题,照亮、净化或释放它们。比如你要用光芒驱散代表“校园霸凌”的阴影之鸟,或是引导一个被困的发光体穿越迷宫般的公寓楼——那其实是她哥哥酗酒后的孤独象征。
遗憾的是,这些本可以非常动人的叙事时刻,却被重复而机械的玩法拖累了。
IGN所说的“惊艳却乏味”,正是指这种落差。大多数关卡遵循着“划船→找到黑暗区域→用光点亮→解谜→击败/净化怪物”的循环。一开始,你或许会被其艺术表现震撼,但三小时之后,你会发现玩法几乎没有进化。谜题设计也偏向简单线性,缺乏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设计。
就像一位评论者所说:“我并非不喜欢这个故事,但我真的厌倦了不停做同一件事去推进它。”
然而,我们仍不能轻易否定《孤独之海》的价值。
它的故事内核太珍贵了。它讨论的是每个人都可能面对的课题:孤独、抑郁、家庭矛盾、自我认同。当你听到Kay的独白:“我最怕的不是怪物……而是没有人注意到我消失了”,很难不为之动容。游戏中有太多瞬间,你仿佛能听到创作者Jo-Mei Games的心跳——那是一个真实、脆弱而勇敢的声音。
它也并未试图给出廉价的解决方案。Kay的旅程不是“打败邪恶”,而是学会与自己的阴影共存。最终的和解不是胜利,而是理解。这种处理方式,在游戏界中实属难得。
所以,《孤独之海》更像是一本可以“行走”的绘本,或是一部互动式的意识流诗歌。如果你期待的是紧张刺激的冒险,可能会失望;但如果你愿意沉下心来,把它当作一段关于自我疗愈的冥想体验,那么这片海,或许会在某个时刻轻轻托住你的心。
它没能成为神作,但它所触碰的主题与情感深度,远比一个分数更值得被记住。正如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孤独:它不完美,甚至令人疲惫,但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人类情感真实的一部分。
而真正玩过这款游戏的人,也许会在某个黄昏忽然想起Kay的那艘红色小船——然后明白,孤独从来不是我们要消灭的怪物,而是我们必须穿越的一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