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家》NS实体版正式发售,内含双封面外盒和海报,售价约240元,适合收藏重温。
还记得那个雨夜吗?
2013年,一部名为《到家》(Gone Home)的游戏悄然问世,它以细腻的叙事、独特的探索体验和触及心灵的情感张力,重新定义了“游戏”所能承载的深度。IGN 9.5分的高评,无数玩家的眼泪与共鸣,让它不再只是一款游戏,而成为一扇通向他人与自我内心的门。

六年后,这扇门以另一种形式再次打开。2019年7月3日,《到家》正式推出Nintendo Switch实体版。它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平台移植,更是一场为热爱与珍藏而生的仪式——售价34.99美元(约合人民币240元),随实体版附赠双封面艺术外盒与可折叠海报,仿佛在告诉每一位玩家:有些故事,值得被捧在手中,反复回味。
【不止于游戏: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回家”】
《到家》的故事发生在一座空旷的老宅中。玩家扮演一位归家的少女,在雨夜中推开家门,却发现家中空无一人。你必须通过探索家中的物品、信件、录音带,一步步拼凑出家人生活的轨迹与秘密。它没有恐怖跳跃,没有激烈战斗,却凭借出色的环境叙事和情感铺垫,让无数人在屏幕前屏息凝神、潸然泪下。
而这次NS实体版的推出,恰恰强化了这种“触摸记忆”的真实感。双封面外盒设计,正反面分别呈现游戏中的不同意象:一面是那栋静谧而充满秘密的宅邸,另一面或许是某个角色的私人信物。海报则像是一张被小心保存的旧物,折叠起来的是时光,展开的是故事。
这些实体赠品不只是赠品,它们是游戏的延伸,是叙事的一部分。当你将海报贴在墙上,或是将卡带插入主机,你不仅仅是在启动游戏,更是在重复那个雨夜的动作——推开一扇门,走进一段人生。
【为什么值得收藏?因为有些体验无法被数字化替代】
在数字版游戏占据主流的今天,为什么我们仍需要实体版?
《到家》的答案清晰而坚定:因为它的故事关乎物理的存在、真实的触感、和人与物之间脆弱而珍贵的情感连结。游戏中的每一个线索都是一件实物:一封信、一张票根、一盘录音带。而实体版的外盒、海报和卡带,正是将这种体验从虚拟拉回现实的方式。
它让我们想起小时候珍藏的童话书、反复翻看的日记、藏在铁盒里的明信片。这些物质的存在,让记忆有了形状和温度。NS实体版《到家》也是如此——它不只是一款游戏,更是一件可以陈列在书架上的艺术品,一个可以随时重温的仪式,一次与过去自己对话的机会。
【从PC到NS:归家之路,始终如一】
自2013年首发以来,《到家》已登陆了PC、PS4、Xbox One等多个平台,但NS或许是最适合它的归宿。Switch的便携性与沉浸感,让玩家可以随时随地“回到”那座老宅:躺在沙发上,戴上耳机,手握Joy-Con,就像真正打着手电在黑暗中摸索。而暂停、待机、随时继续的功能,也更贴合游戏中“慢慢探索、细细品味”的节奏。
更重要的是,任天堂一直倡导的“共享游戏乐趣”理念,与《到家》想要传递的情感共鸣不谋而合。这是一个适合一个人安静体验,也适合之后与朋友、家人分享讨论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家,不只是空间,更是关系的总和;回家,不只是抵达,更是理解与接纳。
【结语:我们为何一次次选择“回家”】
《到家》并不是一款“好玩”的游戏,但它却是一款“重要”的游戏。它用极其克制的方式,探讨了家庭、成长、孤独与爱。它没有judge任何选择,只是静静地呈现,温柔地提问:你是否真正了解那些与你最亲近的人?
而实体版的推出,更像是对长情玩家的一份谢礼。如果你曾在六年前被这个故事打动,如今正是你收藏它的最好时机;如果你还未曾体验,那么这次不妨选择实体版——让这次“归家”,不只是屏幕里的一场冒险,更是一次可触摸、可保存、可延续的纪念。
海报会褪色,外盒会旧去,卡带或许有一天也将无法读取,但那个雨夜的故事,和你曾为之动容的瞬间,将会一直在你的记忆里。就像游戏中的那句开场白:“这里是家。没错,我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