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魂:最后的仪式》——不够大胆的告别,不够深刻的终章

《招魂》系列最终章回归传统驱魔套路,虽不乏刺激但缺乏新意与深度,让这场告别显得平淡而遗憾。

当维拉·法米加饰演的通灵者洛林·沃伦在新片中用疲惫而沉重的语气说出“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的事情还没有结束”时,这句话仿佛不仅指向片中纠缠不休的邪灵,更道出了整个《招魂》系列在叙事上的某种困局。作为沃伦夫妇主线故事的收官之作,《招魂:最后的仪式》本应是一场盛大而深刻的告别,却最终沦为又一部似曾相识的驱魔电影,在保守与创新之间选择了最为安全的道路,却也失去了这个系列最初令人着迷的灵魂。

影片开场将我们带回到60年代,通过一段巧妙的序幕重建了沃伦夫妇与邪恶实体的初次交锋。这个设计本意是为最终章建立情感联系,却在执行上显得略显仓促和懒惰——它更像是一个功能性铺垫,而非真正有温度的记忆回溯。随后故事跳跃到1986年,一面被诅咒的镜子作为确认礼礼物被送入一个虔诚的家庭,很快,这个家中开始上演我们熟悉的一切:悬浮的玩偶、深夜的脚步声、乃至骇人的暴力景象。当地方教会无能为力时,沃伦夫妇再次挺身而出,而埃德日益脆弱的心脏状况,更为这次驱魔增添了最后一搏的悲壮感。

从表面上看,《招魂:最后的仪式》具备该系列所有成功元素:维拉·法米加和帕特里克·威尔逊依然奉献出极具说服力的表演,他们的默契与情感厚度仍然是全片最坚实的支柱;影片节奏明快,135分钟的片长毫不拖沓;血腥程度和视听冲击甚至比前作更加直接、猛烈。对于那些不喜欢《招魂:魔鬼让我这么做》中法庭戏路线的观众而言,回归传统“凶宅驱魔”模式无疑是一种妥协与讨好。

然而,正是这种“安全”和“回归”,让《最后的仪式》显得格外令人失望。它仿佛一部由算法生成的《招魂》电影,集合了所有该系列经典桥段,却唯独缺少了让这些桥段真正生效的灵魂——那种渗透在细节中的、令人坐立不安的寒意,以及让超自然现象落地成为情感创伤的叙事智慧。取而代之的,是更多依靠突然的音效惊吓和视觉冲击的廉价把戏,甚至在某些时刻,影片呈现出一种近乎刻意搞笑的怪异 tone调,不断消解着本应累积的恐惧与共情。

更遗憾的是,影片在视觉风格上的保守与平庸。回想2013年首部《招魂》,温子仁用精准的运镜、充满张力的长镜头和巧妙的光影游戏,构建出一种复古而优雅的恐怖美学。而在《最后的仪式》中,这种美学几乎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标准化的恐怖片镜头语言,缺乏惊喜,更缺乏记忆点。

最终,《招魂:最后的仪式》就像一场本应深情却流于形式的告别——它完成了任务,讲完了一个故事,却未曾触动人心。当片尾字幕升起,我们很难不感到一丝惋惜:沃伦夫妇的故事值得一个更加大胆、更充满敬畏的终章,而非又一部流水线上的恐怖产品。作为陪伴观众十年的超自然宇宙收官之作,它没有犯错,却也没有任何值得铭记的辉煌。或许,这才是最大的遗憾。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