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恐怖宇宙交汇时:为什么《弗兰克·斯通的选角》值得被记住

《弗兰克·斯通的选角》是一款低调却诚意满满的恐怖游戏,它完美融合了Supermassive的叙事魅力与《黎明杀机》的世界观,虽未成为大众爆款,却用独特的风格深深吸引了一批核心玩家。

每当人们提起“年度游戏”(GOTY)时,脑海里浮现的总是那些光芒万丈的大作——它们或许以宏大的世界观、革命性的玩法或是震撼的视觉表现征服了玩家。但在这些喧嚣之外,有时会出现一些低调却独特的作品,它们或许注定与“年度最佳”无缘,却以一种近乎固执的真诚,为特定群体的玩家带来了难以替代的体验。《弗兰克·斯通的选角》(Cast of Frank Stone)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它出自Supermassive Games之手,将《黑暗影集》系列的叙事魅力与《黎明杀机》的恐怖宇宙巧妙融合,尽管未能掀起大众层面的热潮,却成了一部分人心中2024年最难忘的惊喜。


一场命中注定的相遇:当Supermassive遇上《黎明杀机》

对恐怖游戏爱好者而言,Supermassive Games几乎已经成了“互动叙事式恐怖”的代名词。从《直到黎明》到《黑暗影集》系列,他们擅长以电影化的运镜、多线叙事和充满张力的选择机制,让玩家沉浸于一场场心跳加速的冒险。而《黎明杀机》则更像是一个沉浸式的噩梦游乐场——它以非对称对抗玩法和深不可测的背景传说构建起一个独特的世界观。两者看似走向不同的恐怖表达路径,却在《弗兰克·斯通的选角》中完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灵魂交融”。

正如作者丽贝卡·琼斯所言,这款游戏从诞生之初就注定不是为所有人准备的。它没有试图去迎合主流,而是坚定地走向了那个交叉点——一边是Supermassive忠实玩家所热爱的叙事风格,一边是《黎明杀机》粉丝一直渴望的深度剧情补充。这种“服务核心受众”的诚意,恰恰是当今游戏工业中越来越稀缺的品质。


不只是衍生作:叙事野心与传说深耕

《弗兰克·斯通的选角》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IP联动层面。它通过三个不同时间维度、五位可玩角色的命运交织,勾勒出一个围绕“弗兰克·斯通”谋杀案及其衍生影响的复杂故事。玩家不仅需要做出影响生死的关键抉择,更要主动拼凑线索、理解事件背后的因果闭环——这种叙事结构本身就带有强烈的Supermassive烙印。

但与此同时,游戏也毫不避讳地向《黎明杀机》的“传说书”(Lore)深度回归。那些隐藏在细节中的台词、场景中的符号暗示,乃至结局时那股沉重而近乎残酷的叙事冲击力,显然都需要玩家对《黎明杀机》的整体世界观有所认知才能真正理解。也正因如此,它在发布后很快陷入了某种尴尬:对于非IP受众而言,这个故事可能显得晦涩甚至疏离;而对熟知背景的玩家来说,它却成了一场叙事盛宴。

这种“双向不讨好”的困境或许注定了它难以在大众市场掀起波澜,但也恰恰证明了它的独特价值——它不试图解释自己,不降低叙事门槛,而是选择真诚地为它的目标玩家服务。


细节中有魔鬼,也有热爱

如果你细心品味,会发现《弗兰克·斯通的选角》中充满了对各种恐怖文化的致敬与戏谑。比如两位主角琳达和克里斯的设定被作者形容为“大卫·林奇与山姆·雷米的性别翻转版”——这种看似轻松的人物设计,背后其实暗含了对恐怖电影史的调侃与热爱。而游戏中那部“受谋杀案启发的无预算学生电影”更是一处绝妙的元叙事设计,既幽默又令人不寒而栗。

更重要的是,Supermassive并没有因为这是一部衍生作品就降低制作标准。电影级的光影质感、紧张刺激的QTE环节、多重分支走向所带来的高重复可玩性——所有这些标志性的优点都得到了保留。甚至在氛围营造上,本作更进一步放大了《黎明杀机》那种“异界侵入现实”的荒谬与恐怖感。


它未能引爆市场,但却点燃了一些人的热爱

《弗兰克·斯通的选角》于9月3日悄然发售——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也没有引发广泛讨论。正如文中所说,它来了,又走了,仿佛只是一次小规模的实验。但这并不意味着失败。

相反,它提醒着我们:游戏可以不必总是追求“破圈”,不必总是妥协于最低叙事门槛。有时候,一部作品真正动人的地方,恰恰在于它敢于为一部分人全心全意地创作。

也许将来有一天,当人们回顾Supermassive的作品序列时,《弗兰克·斯通的选角》仍会被列为“被低估的遗珠”;而当《黎明杀机》的传说继续扩展,这部作品也会成为资深玩家口中“最值得回味的故事之一”。


所以,谢谢你,《弗兰克·斯通的选角》——谢谢你没有试图成为所有人眼中的杰作,而是选择成为一部分人心中,那部刚刚好的、黑暗而真诚的恐怖诗篇。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